时事报告 > 国际纵横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其启示
2013-05-28 16:38:00  来源:《时事报告》2013年06期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 芮明杰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全球制造业争夺战。为此,有人预言,如果说21世纪前10年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产业转移的黄金期,那么未来10年可能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夺回制造业的10年。

  “再工业化”重在高端制造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变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和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转而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市场大幅萎缩。“去工业化”致使发达国家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发达国家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

  从概念来说,“再工业化”是指通过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增长。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打造高附加值环节,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

  “再工业化”下各显神通

  20112月,美国白宫公布《美国创新新战略:保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把发展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作为美国国家优先突破的领域,位于美国创新金字塔的顶层。2012年,奥巴马政府在俄亥俄州杨斯顿市一个废弃了的仓库里,创建了美国第一座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专攻3D打印技术。紧接着,奥巴马在2013年宣布美国将再建造3座同类型的研发基地,且要求国会和白宫一道,努力在全美建造具有15座研发基地的研发网络,以“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会在美国爆发”。

  2013年,奥巴马在连任后的第一次国情咨文中继续鼓励制造业回归美国,一方面对回归国内的制造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企业从国外迁移至美国国内所发生的费用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对于把制造业继续留在海外的跨国公司课以重税。

  在奥巴马新政的激励下,包括汽车工业、重工业、高科技企业在内的制造业有了回归美国本土的迹象。卡特彼勒正在逐步把制造业从墨西哥迁回美国本土。国家收银机公司(NCR)在新政的鼓励下将其自动提款机的生产,由中国迁回美国佐治亚州。美国的领军企业苹果公司更是计划在美国本土投资1亿美元,建立Mac电脑的组装生产线。据统计,自2010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机会 ,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

  美国在推进“再工业化”,欧洲方面也没有闲着。2012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复苏》的工业政策通报,确立了欧盟工业的核心地位,提出通过“增强型工业革命”扭转欧盟工业比重下降的趋势。201211月,欧盟出台“汽车2020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鼓励清洁车辆的技术创新,包括减少污染、减少噪声、增加安全性等方面;为发展清洁车辆提供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欧洲汽车向全球出口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王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