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基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图景一步步擘画为现实图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锚定了新的方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活动的开展确立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要构筑起一个个独属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故事篇章,必然要遵循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内在发展规律,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过程中,将历史叙事与现实叙事结合起来,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结合起来,立足本我与全球叙事结合起来。
一、时空维度:历史叙事与现实叙事相结合
从叙事的时空维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时,要遵循历史叙事和现实叙事相统一的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又是独特文明形态的表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理路,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是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规划。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历史叙事和现实叙事结合起来,以一种贯通的视角,从中国已有的现代化历史脉络中总结普遍规律,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今日之实践、现实之困惑,挖掘出中国式现代化事实呈现背后的学理、政理、事理,为当下的现代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要从历史发展逻辑和现实发展成就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脉络,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清晰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讲清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让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叙事建立在现代化发展的事实基础之上。叙事者要立足于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精心选择和组织叙事材料,从实践发展角度讲述好人民群众在百年间如何与党同向同行的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如何撬动时代巨变的故事,新时代十年间如何打赢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
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和现实叙事“贯通”起来。这种“贯通”意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具体问题进行叙事时,要对历史和现实作一种融会贯通的理解和解释,从“根”和“据”的角度来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例如,我们在对“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原则进行叙事时,就不能停留在今天的“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而要回溯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清楚党是如何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出的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决策,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后,面对改革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和体制机制的障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是如何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上升到“决定性”的地位,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真正理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何以再次重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通过此种“贯通”,让叙事对象既知晓中国式现代化走过的艰难历程,付出的卓绝努力,又明白隐藏在此种“艰难”和“卓绝”背后社会变迁的真实逻辑,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事实与逻辑的统一。
二、切入视角: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
从叙事的切入视角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需遵循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的原则。宏大叙事是指以宏大建制呈现历史和现实内容的叙事。具有整体性、联系性、政治性和历史性,对于构建国家形象、强化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个体叙事是从个人出发的、微小的、非事件中心的和凡人化的叙事。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叙事活动不可偏废的重要视角。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国家本土化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超越资本逻辑,遵循人本逻辑,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属和叙事开展的起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吻合,这构成了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得以结合的理论基点。
思想政治教育所“叙”之事首先是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凝聚共同价值,其实践活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目标来展开,势必需要叙事者要从理论上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部署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宏观上讲清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引领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立起来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从历史脉络中讲清楚一百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模式的探寻过程,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独特形态的文明基因。因此,这一叙事过程是历史的、抽象的、高度概括的,必然呈现出宽宏的理论背景和历史纵深。然而,越是宏大叙事越是需要有正确的切入视角,对宏大叙事的边界一旦把握不当,就容易遮蔽宏大背景下的个人身影,叙事滑向“真实与虚假”“表意与工具”的二元对立中,让叙事的目的本末倒置,叙事效果也会打折扣。
要实现叙事效果的优化,就不能忽视个体叙事的价值以及个体叙事作为方法论的意义。个体叙事的意义正在于,拓展了此种叙事模式下的个人沉思和想象空间,从个体的嬉笑嗔怒中捕捉到个体对社会变迁的真实感触,从个体的实际困境和幸福感知中提炼出社会发展之于个体命运书写的崇高意义,也从个体的“含蓄委婉”中寻找到个体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义期望,让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具有了生机活力和可读空间。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将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结合起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更是一种基于时代和技术发展的选择,而对这一原则的把握,则要求叙事者将研究目光投向处于融解状态的、普通个体对社会发展的普遍感受和真实困惑,进而将这种感受和困惑融合进自己的叙事材料中,并结合社会学、语义学、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提炼出最具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故事蓝本,让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从细微处着眼,呈现高屋建瓴、具象真实的样貌。
三、比较视野:全球叙事与立足本我相结合
从叙事的比较视野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要遵循全球叙事与立足本我相结合的原则。将中国的现代化模式置于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中,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世界上少有的成功的“非依附型”现代化模式。探寻现代化道路的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践行。同时,中国始终将现代化背景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之下,创造出不同于别国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共同铸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样态。这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维度进行的现代化叙事,要将全球视野和立足本我统一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叙事,一方面,要讲出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共性”。作为一个学习型和自我革命型政党,依靠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将这种“发展”置于全球化潮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事实出发,讲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世界背景、时代背景和现实契机,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有学者认为“我们解决‘贫穷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用世界方法来解决的。然后世界性到了中国又具有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要积极建构意欲向外的“全球叙事”的话语体系。当前我们在开展对外叙事时,依然会面临话语“失声”和被“剥夺”的困境,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方率先抢占了现代化叙事的“高地”。打破僵局,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一套可开展话语斗争、能行之有效的对外叙事话语体系。当然,有效的对外话语也依赖于切合实际的宣传路径,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国外主流的现代化话语传播途径和言说方式,将话语建构在事实和情感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用接地气、有人气的叙事方式将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传播开来。
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应建立在“立足本我”的基础上。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思想政治教育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就要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传播好、展示好、解释好中国经验,引导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保障力和理论解释力。其一,要着力引导人民树立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讲清楚党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征程中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一系列理论创新、一系列实践成果,讲透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可能和有利契机,真正理解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岸前景,树立起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坚强信心。其二,要主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角度来对“棋局”进行准确的解说,同时探寻时代发展脉络下中国社会对现代化发展的敏锐触觉,拨开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上的重重“迷雾”,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扎根于坚实的中华大地。
(作者: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苟艳、胡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