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上好富有音乐特色的大思政课培养 为人民而歌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示精神,在培育新时代高素质音乐人才的实践中,立足艺术院校实际,遵循“八个统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艺术教育规律相结合,积极构建“课堂讲授+视听感悟+名家讲座+网络互动+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六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政课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领力,开设富有音乐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获评国家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精品项目、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018-2020年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等奖项。课程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促进了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获得上级部门高度肯定,并取得良好的师生反馈与社会效果。
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育人大视野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院校、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院校,多年来被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中国音乐殿堂”,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为目标。学校党委强化政治引领,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相关工作。2019年打造富有音乐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品牌——“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课程从音乐学院实际出发,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音乐厅,将优美动听的歌曲转变为教学课件,将灯光熠熠的舞台转化为思政课讲台,由思政课教师和校内外音乐名师组成多元化授课主体,将思政课专题与音乐专业特色、学校发展历程、名家成长成才经历相结合,形成多样化教学主题,在多维化课程空间中打造“沉浸式”思政互动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四个维度相结合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音乐特色的艺术思政理论。几年来,课程取得创新突破,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艺术教育规律的有效融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科学理论性与具体实践性、教学统一性与教育多样性、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育人实效彰显,切实提高了思政课程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多元化授课主体谱写育人“协奏曲”
上好“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由思政课教师和音乐名家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课程开设至今,得益于思政课教师的用心投入和校内外众多音乐名师名家的积极参与,业已形成多元化授课主体,协同融合,同心唱好育人“协奏曲”。比如,中国音乐学院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作为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高校“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沉浸式’大思政课”专场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担任总策划、艺术总监与指挥,携手学校师生在中央歌剧院剧场成功上演,是中国音乐学院特色思政课品牌“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将聂耳的音乐作品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更加坚定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追求。又如,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与管弦系联袂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回望百年路、奋进新时代”特色音乐会上,由思政课教师讲授特色音乐会主旨,纵论梳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百年艰辛探索。再如,从学校的老校长、现任校长等著名音乐家,到学校各专业音乐名家乃至国内的诸多教授名家,在音乐厅里,讲解歌曲创作、《红旗颂》、诠释红歌精神等,他们结合自己的艺术人生实践,谈中国梦,谈家国情怀,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时代旋律,追寻音符中的红色细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辉煌人生篇章。
多样化课程主题深化育人“主旋律”
艺术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同时,也要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坚持思想性、理论性的前提下,重视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精心设计从弘扬伟大精神、贴近时代脉搏、特色育人三个维度雕琢打磨多样化课程主题,深化育人“主旋律”。围绕弘扬伟大精神主题关键词,先后邀请学校校长李心草教授协同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陈胜华教授以讲唱结合的方式在音乐厅里引领学生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领悟红色音乐作品的家国情怀。邀请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于海以“最爱我们的国歌”为题,深情讲述国歌与国歌背后的故事,现场指挥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引领师生感受爱国主义迸发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音乐会暨‘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上,学校各民族师生齐心协力呈现了一场民族音乐盛宴,生动体现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又推出汇集红色音乐文化的、具有学校艺术特色的《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萃》全新版本,开讲红色音乐文化与民族经典歌剧传承大课,这堂大课从北京讲到革命圣地井冈山,成为打造艺术院校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范例。
多维化教学空间拓展育人新视野
“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特色思政课一经推出即广受学生喜爱,受众涵盖学校本硕博各学段学生,学生们在富有音乐特色的思政课中由理论学习的单纯接收方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课堂上的聆听者向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转变,由课堂上的“低头族”向“发声者”转变。为进一步提升育人广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积极拓展线上空间,部分访谈类课程以在线互动方式展开,辐射京内外百余所院校。结合学生走出校门的艺术采风、艺术实践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把“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上到途中的红色纪念场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上到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拓宽课程的外部联接。除此之外,学校还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例如在开学典礼中由校长亲自指挥,全体学生合唱“领航”,将爱国情怀、文化传承、思政元素、音乐特色融为一体,生动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几年来,“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通过多种形式,走出学校、走出北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过六年探索实践,中国音乐学院“大思政”工作格局逐步构建,“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已成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卓有成效的品牌,多次在全国范围进行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交流分享和经验推广,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彰显。课程有力地推动了艺术院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不断挖掘艺术院校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有意义”的课讲得“有意思”;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形式新颖、入脑入心的课程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作者:佟怡、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