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委中心组学习
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水资源支撑
发表时间:2023-03-09    来源:《党委中心组学习》2023/01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刘伟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作为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谱写了中华民族水利史上一部壮丽史诗,铸就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出的重大成果,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伟大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南水北调工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南水北调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展望新时代,南水北调这一大国重器,必将更好地泽被中华大地、造福亿万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科学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本底条件”依然存在,对水资源的“后天需求”日益增长。全国水资源量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而北方地区人口、耕地、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46%、64%、45%。即使充分采取节水、治污、挖潜措施,黄淮海流域仅靠当地水资源也难以为继。北方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党中央在统筹考虑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未来发展趋势等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科学谋划,作出了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战略决策。南水北调工程纵贯南北、沟通东西,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江河联系,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大动脉。

  一方面,从基础性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保障城市饮水安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许多城市面临严峻的供水压力,全国目前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绝大部分分布在北方地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首先保障了沿线城市群的用水。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大大提高了受水区城市的供水保证率,保障了供水安全。在南水北调水与当地水源联合供水、相互补充的情况下,工程沿线受水区城市供水保障率将大幅提高。二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北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止跌回升。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带来的水资源增量,通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北方地区减少超采地下水数十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在增加城市和工农业供水的同时,增加生态供水量。40多座大中城市和280多个县(区、市)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障,被长期占用的生态环境用水得到退还,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促使沿线省份加快水污染防治的步伐,提前实现治污和生态建设目标。东线工程通过10年治污,在沿线经济每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情况下,进入输水干渠污染物总量持续减少,2012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总量比2000年减少了85%以上,2012年11月开始,干线36个断面全部达标。山东、江苏两省治污工作至少提前了15年。中线工程在丹江口库区通过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两期规划的实施,建设了100多项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治理项目,目前所有的县都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通过治污项目的实施,在水源区近10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入库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削减,并基本控制在库区环境容量范围内。三是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这一地区耕地面积7亿亩,约占全国的36%;粮食产量约占我国的30%,是我国一半多的小麦和1/3左右的玉米产地。然而这一地区水资源匮乏,主要依靠大量抽取地下水来进行农业灌溉,而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枯竭,我国的粮食安全必将受到严重威胁。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地区的农业用水问题。一方面,东线一期工程直接为农业增加供水量;另一方面,工程向城市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后,城市长期占用的农业用水得到退还,增加的城市生活供水使用后的废水经处理也可以用于城郊农业,仅此两方面,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又可以增加农业用水数十亿立方米。此外,在南方丰水时,东、中线一期工程都可以利用加大输水流量相机为北方的农业供水,进一步增加农业灌溉保证率。四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能源是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我国目前的能源供应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近些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对外高依存度的能源资源利用现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黄河流域沿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大片能源基地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开发,均提出了强烈的用水需求。但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高达80%,沿线省份的分水指标难以满足需求,由于缺水造成部分工业项目难以发挥效益,部分新增能源工业项目由于没有取水指标而无法立项,水资源短缺已经日渐成为国家能源战略布局实施的重要“瓶颈”。南水北调工程每年将近百亿立方米的清洁水资源调往北方,如此大量的水资源为北方地区更合理地统筹好当地水与外来水之间的关系以及支撑能源开发用水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从战略性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水资源格局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南水北调工程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数十座大中城市基本摆脱缺水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南水北调调水以节水、治污、挖潜为前提,《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也规定“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遵循节水为先、适度从紧的原则”,同时明确要求受水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大力推广工农业节水技术,逐步限制、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受水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二是保障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线路与国家区域发展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三个发展战略相对应。在东线,沿线的江苏、山东区域经济发达、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工业聚集区、粮棉油料产区,但区内水资源短缺,普遍面临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等严峻局面,现状缺水已很严重,被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维持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工程实施以来,东线一期工程每年向江苏、山东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短缺对发展的制约得到初步缓解。在中线,沿线区域从北往南分属于环渤海经济区、冀中南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密集区和农业主产区。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有效缓解京、津、冀、豫沿线水资源短缺状况,逐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沿线的水资源条件得到重新配置,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依托中线工程这条“黄金水道”,该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基础优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三是保障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京津冀区域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年均向京、津、冀三省(市)的供水量,为该区域在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人口分布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和限制。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各生产要素之间能够在各区域之间科学配置、合理流动。南水北调工程使得水资源这一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也规定,各省之间可以协商签订转让供水协议。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并将持续为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二、全面把握南水北调工程发展历程、总体布局及综合效益

  自1952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南水北调”伟大构想以来,南水北调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光辉历程。70余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水利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南水北调从规划蓝图变成了现实,创造了水利工程史的奇迹。

  (一)南水北调工程由来及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即着手筹划南水北调工程。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长江时,强调指出“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1958年3月,党中央正式决定动工兴建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1958年8月,党中央发出《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南水北调”第一次见之于中央正式文献。1958年至1960年三年中,中央先后召开4次全国性的南水北调会议,研究讨论有关重要问题。有关方面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研究南水北调的实施方案。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邓小平同志亲自视察丹江口水库,详细询问了工程建成后防洪、发电、灌溉效益与大坝二期工程加高情况。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对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中央明确了“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组织众多力量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大量统筹规划和深入研究。2002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23日,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提前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通水目标,自此,源源不断的江水持续滋润着广大北方地区。

  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就做好南水北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指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出建设南水北调“四条生命线”(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的重要要求,并就做好南水北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仅隔半年,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次专门实地考察南水北调,亲自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治水擘画了宏伟蓝图。

  (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文件。规划确定南水北调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向北方地区调水,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黄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基本覆盖我国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东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下游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通过13级泵站逐级提水北送,调水到达黄河岸边的东平湖后,即自流引水,兵分两路:一路向北过黄河,到达天津,输水干线1156公里,另一路向东,向胶东半岛输水,最东到达烟台、威海,输水干线701公里。一期工程向沿线江苏、安徽、山东三省供水,年调水规模87.7亿立方米,二、三期工程将扩大调水规模,供水范围也将向北扩至河北、天津。中线工程规划从河南南阳陶岔渠首引丹江口水库水北上,结合我国地理状况的第二阶梯优势,全程自流到达北京、天津,主要向沿线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一期工程兴建1267公里输水干线和154公里天津干线,多年平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扩大输水能力3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调水规模达到130亿立方米。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上游,主要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一期工程年调水40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增加年调水50亿立方米;三期工程增加年调水量80亿立方米,累计达到17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规划线路构成了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自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至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水,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建设,水利工作者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接续奋斗,成功克服了一项又一项重大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要突破:在移民安置方面,完成移民及搬迁群众43.5万人,其中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搬迁强度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在资金保障方面,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有效确保了工程建设资金需求,3082亿元的工程投资安全可控;在科技攻关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共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63项成果,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空白,申请国内专利110项,具有代表性的如:成功化解中线工程累计近400公里的膨胀土渠段带来的挑战,解决了这一号称工程建设中的“癌症”问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和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工程;中线穿黄隧洞工程成为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完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实现世界上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等。

  目前,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工程线路,已经建成通水并发挥效益的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中线一期工程。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拉开了后续工程建设的帷幕,随着后续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有望早日构建成功并发挥效益。

  (三)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显著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全面通水八年多来,截至2022年12月12日,累计调水总量超过586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92.81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是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通水以来,工程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北京、天津等许多北方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北京城区供水七成以上为南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T”字形“动脉”。随着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供水进入常态化,天津、河北等地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水质保护措施,工程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以上。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河北省黑龙港区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东线工程在2017年、2018年山东大旱之年,一度成为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受水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三是复苏了河湖生态环境。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措施,工程有效保障沿线河湖生态用水,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中线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生态补水超过90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浅层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2021年8—9月,通过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2021年9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破纪录的35.59亿立方米。2022年3月25日至5月31日,东线北延工程实施调水1.89亿立方米,为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提供了有力的水源保障。

  四是畅通了南北经济循环。工程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北方重要经济发展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生产的商品、粮食、能源等产品通过交通网、电网等运输到全国各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南北方优化配置,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活动的实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还提升了基础设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水平。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京杭大运河从东平湖至长江实现全线通航,新增运力相当于一条“京沪铁路”;增加农业供水量13亿立方米,涉及灌溉面积超3000万亩,增加双向排涝面积超260万亩。中线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汉江下游地区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70多万人免遭洪水威胁。

  三、深刻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积累的宝贵经验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具体体现。南水北调工程发展历程既是不断创新开拓的历程,更是不断积累丰富经验的历程。七十余年来,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实施二十多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无数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书写了当代中国治水史的灿烂一页。

  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多流域、多省市、多领域,协调层级高、实施难度大。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通盘考虑优化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伊始,中央层面就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沿线地方政府也成立相应协调决策机构。在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把握好当前和长远、少数和多数的利益关系,实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良性互动,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耦合,在协调均衡中形成整体效能。各级党委政府胸怀大局、积极响应,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地方服从中央,按照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有序推进移民征迁、治污环保、工程建设、科技攻关、文物保护等,为工程提前建成通水并持续稳定发挥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长期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南水北调作为国家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从中央层面统一推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举全国之力规划论证和组织实施,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大量资源要素聚集整合。工程实施“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机制运作,现代企业管理,用水户参与”的建设管理体制,集中保障资金需求,建立由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南水北调工程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来源,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问题。集中保障用地需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顺利完成永久征地96万亩,临时用地45万亩。统筹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实行“建委会领导、省级政府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43.5万工程移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其中丹江口库区34.5万移民工作更是做到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在地上天河的背后,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是中国之治显著优势的集中彰显。

  三是尊重客观规律。南水北调工程是科学的工程,从始至终都体现了对科学和规律的尊重。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植根于我国“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基本水情。从开始论证到开工建设,始终严格贯彻中央精神,遵循大型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规律,贯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方针,先后组织上百次国家层面会议、6000多人次专家参加论证,合理确定工程规模、总体布局和实施方案,为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规划建设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论是治污环保规划,还是“三先三后”原则,都鲜明地展现了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是规划统筹引领。大国发展,规划先行,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重大工程项目坚持规划统筹引领的典范。把实施规划作为推进南水北调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南水北调研究始于1952年,1959年编制完成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提出了从长江上、中、下游多处取水,调往西北、华北的调水方案,成为指导南水北调工程此后发展的重要文献。经过50年、几代水利人广泛深入的勘测、规划研究、论证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统筹北方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短缺状况以及调水区的水源条件,兼顾各有关地区和行业用水需求,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选定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黄、淮、海四大江河相互联系,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我国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成为构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

  五是重视节水治污。南水北调工程是生态工程、绿色工程。按照“三先三后”原则,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运行管理中,始终坚持节水优先,把治污环保工作放在突出地位,探索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多方配合”的治污环保体制。一方面,加强节水管理,促进受水区调整用水结构,压缩高耗水行业用水需求,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发挥水价约束与激励机制作用,鼓励非常规水利用等,不同程度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压力。另一方面,把治污工作与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统筹结合,通过规划实施治污项目、生态补偿等方式,倒逼水源区及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开创了重点流域治污工作新模式,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线、生命线。

  六是精准调度水量。越是重大工程的运行管理越要下足绣花功夫。面对调水沿线不同地域、不同受众、不同水情的千差万别,不能一本经念到底,必须要坚持精准调度水量,确保有水调、调水顺、用水效率高。加强规范管理,颁布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科学编制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建立健全水量调度协调机制,开展“数字南水北调”建设,全面规范水量调度。加强水情汛情预测,精准调度来水,根据中线工程上游来水和入库水量实时变化,科学调度丹江口水库,及时调整入渠流量,2020年通过优化汛期调度,首次按设计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输水,年度供水总量超规划多年平均供水量,工程运行六年即达效,至2022年,中线工程调水量已连续三年超过规划设计调水量。及时掌握用水需求变化,精准调度受水区水量,在做好常规调度基础上,采取加大流量等措施增供水量,满足受水区紧急用水需求,多次向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紧急供水,保障了当地用水安全。2018年起,精准实施向华北地区生态补水,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修复。为保障居民用水需求,受水区各地建立完善的配套工程体系,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精准调度,确保优质南水安全送达千家万户。

  四、深入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无论机遇还是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已从防洪、供水、灌溉等基本需求,扩展到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等更高需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11月、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半年内两次考察南水北调工程,并在南阳亲自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2年5月、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和重点,在功能定位上东线工程应在解决沿线生活和工业供水的基础上增加向农业和生态供水;中线工程重点解决沿线生活和工业供水问题并置换被挤占的生态和农业用水;西线工程重点保障黄河上中游等地区用水需求;在调水规模上按照“适当留有余地、东中互补互济”原则,统筹研究确定东、中线后续工程中远期各阶段调水规模;在线路布局上,按照东线一干多支扩面、中线增源挖潜扩能、东中成网协同互济的思路,加快推进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西线工程加强前期论证,统筹考虑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需水问题,重点优化调水线路布局,加强地质勘察设计,强化生态影响评价等;同时对水价和投融资、体制机制、后续工程推进等工作作出部署。国家水网建设将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要加快建设进程。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对做好南水北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切实承担历史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的指示要求,守住“工程安全、运行安全、水质安全”三条底线,聚焦建成“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的目标,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全力推进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真正把南水北调之水护好、调好、用好,为确保国家水安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一是加快后续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布局。围绕国家战略实施,按照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目标、思路和举措,构建国家水网之“纲”,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进程,加速构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深入推进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早日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加快推进东线二期、中线调蓄工程等工程建设,加快补齐水源保障不足、调蓄能力不够等短板。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深入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把调水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消除各方质疑,达成社会共识,推动前期工作进程。

  二是加强运行管理,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安全底线,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工程运行高效、安全、可靠。创新监管机制和措施,全面落实南水北调工程河湖长制,强化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加强对工程设施的监测、检查、巡查、维修和养护,做好冰期、汛期等重要时段输水工作。落实好水量调度计划,及时足量供水,优化水量省际配置和调度,完善跨区域水量转让机制,最大程度满足沿线受水区用水需求。

  三是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两手发力”工作思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依托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公司,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用足用好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项目建设管理监管机制,保障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深化后续工程规划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形成机制,完善运行管护机制,推动工程运行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是推动数字赋能,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始终把握“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推进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依托,对南水北调工程全要素和建设运行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与工程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南水北调工程调控运行管理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以数字化南水北调工程搭建起数字化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

  五是深化节约保护,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东线治污工作,加强中线水源地保护,完善中线水源区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政策,组织实施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继续开展中线干渠两侧风险源排查整治,加快打造“绿色走廊”。大力开展节水行动,强化各项节水措施,推进水价改革,督促受水区加快配套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地下水压采方案,优化用水结构,加强水费计缴,增加南水用量,扩大供水范围,提高用水效率。进一步总结生态补水经验,挖掘洪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加强华北地区地下水回补,促进生态保护修复。

  六是保障移民发展稳定,加强对口支援协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支持地方编制实施移民后续帮扶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美丽移民村建设,保证库区、移民安置区和干线沿线社会大局稳定,增强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继续深化京津两市和豫鄂陕三省对口协作工作,持续推动水源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构建南北共建、互利双赢的区域协作发展新格局。

  七是讲好南水北调故事,树立南水北调品牌形象。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讲好南水北调故事,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了解南水北调、走进南水北调、支持南水北调。深入挖掘南水北调在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移民搬迁、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广泛宣传工程效益,打造调水工程样板、大国重器品牌形象,为世界贡献中国治水智慧。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