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大学 > 专题延伸阅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成功经验
发表时间:2023-03-21    来源:党建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现代化发展的全新判断,超越了西方对现代化产业的理论认知。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对西方产业理论的超越

  对西方现代化产业理论的超越。按照西方现代化发展经验简单归纳出来的“现代产业结构”理论与认知在实践中越来越被证明是误导,已经不足以应对日渐复杂和多元的现代化发展。按照西方产业理论的定义,现代化经济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至少达到70%,即进入后工业社会。这种理论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衰落和产业的空心化,大量产业外包离岸生产,从而使得经济逐渐走向衰弱,这正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虚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根本原因。反观中国,牢牢抓住实体经济,重视发展制造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龙头,创造出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颠覆了现代化和现代经济的定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教条地接受西方理论,是对西方产业理论的超越,更是对现代经济概念和范畴的丰富和发展。

  产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国家繁荣的关键。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和要求不是静态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纵观世界产业发展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产业的现代化变革。同时,产业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工业化,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现有的现代化产业评价标准几乎是简单化移置西方经典产业结构理论作为“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但是,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发展的典型事实足以否定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一方面,对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这一理论前期可以带来短暂的经济繁荣,但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使其失去经济增长的动力,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长期发展的结果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后果,加剧了经济的泡沫化,放大了产业发展的风险。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避免西方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的误导,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立一个“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国家强,产业体系必须强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提出“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强调“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国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产业链日趋完整,产业整体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中国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体现为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产业发展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产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抓紧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快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大举措。现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供给端结构优化,并带动需求扩张和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而且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我国正处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最重要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向区域化多元化调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风险较大。而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必须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提升产业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锻造“杀手锏”技术巩固产业链全球领先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要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要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目标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当前,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释放叠加倍增效应;另一方面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发挥专业化分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就是强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加速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引擎,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筑牢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必须确保国家安全,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的某些环节和领域还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要求,依然存在不少堵点难点。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起到拉动内需、牵引关联产业发展、培育孵化新产业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够发挥在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要优先在若干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一批基础设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难题,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包括: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联网、补网、强链,提升网络效益;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安全应对能力等。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数字经济,明确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路径,着重强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为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数字化发展具有广泛的赋能效应,主要包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宽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数字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等。当今社会,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数实融合”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作者:周文,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