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大学 > 教学经验谈
思政课“融”起来 学生动起来
——武汉大学借助融媒体手段打造“大思政课”品牌矩阵
发表时间:2022-04-08    来源:中国教育报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走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屏幕上播放着学生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我和我的新华日报》,讲述着抗战期间《新华日报》创办的始末。该作品为2019级本科生“视听内容创作综合实践”的课程作业。

  “将红色文化素材深度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任课教师赫爽说。每学期开课前,赫爽都会琢磨,如何结合融媒体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的三维联动。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强调,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打出“组合拳”、做好大协同。近年来,武汉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论述,通过一系列具有武大特色的改革创新举措,全力做好“大思政课”“融”字文章,以思政课程“融起来”带动青年学生“动起来”。

  本学期,来自武大12个学院的120多名教师,在60个课堂面向7000多名本科生,根据不同学科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分众式教学,分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15个专题。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武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举全校之力合开一门思政课,即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和优长,组成15个专题教学团队,共建共上这门课。

  中科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等纷纷登台授课。从每堂课的实时线上教学效果调查来看,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率、好评率较以往显著提高。

  此外,武大还探索将中国生动实践融入“大思政课”,引导学子们思考如何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2月27日11时06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满载着武大学子航天梦的“启明星”微纳卫星顺利起航。

  这是我国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卫星,也是国内截至目前独一无二的“学生卫星”,既圆了学生的航天梦、科研梦,也圆了教师的育人梦、教学梦。

  教师带着50多名学生,用两年多时间“造卫星”,是武大主动融入中国生动实践的真实写照。通过这段经历,学生心里种下科研报国的种子,为“大思政课”续写注脚。

  上好接地气的思政课,将思政课“生活化”,是武大思政课的共性之一。何谓“生活化”?学生们在哪儿,大思政课就延展到哪儿。

  武大借助融媒体手段,打造出了“大思政课”品牌矩阵——建设4门本科生思政慕课,全部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累计突破160万人次选修;制作推出10余期对话式融课“马上见”,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总浏览量已超过520万人次;牵头组织70多所高校连续8年对全国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年度数据大调查,积累了30余万份样本数据,完成了系列“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连续5年承办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每年吸引各省份200多所高校300多个学生团队报名参加……

  作者:本报记者 程墨 特约通讯员 肖珊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