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大学 > 教学经验谈
湖南大学“三化”教改赋能“形势与政策”课
发表时间:2022-12-05    来源:湖南大学强国号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可以先让同学们讲讲自己觉得哪种大米好吃,然后再讲粮食安全。”

  “引导大家思考富裕一词为什么不用wealth,而用prosperity,进而引入共同富裕的概念。”  

  “先请同学们说说制造一台汽车需要多长时间,在得知答案后,大家自然会对数字经济感到震撼。”  

  ……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102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生物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的老师们,分享着自己上“形势与政策”课的心得体会。  

  “专业课老师来上思政课?”原来,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之一。  

  201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形势与政策”课“三化”教改,努力使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学方式多元化,赋能思政课堂,打造形势与政策“金课”  

  规范教学管理的“组合拳”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懂中国、懂世界”的重要课程。  

  然而,由于这门课程紧跟时代,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是易讲难精的核心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成了马院教师头疼的一道难题。  

  “‘形势与政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之一,我们必须要理直气壮地开好。”形势与政策教研部负责人邬彬老师介绍,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学院开始了教学改革。  

  从哪里开始改呢?在邬彬看来,“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短、实、新”的特点,需要在极短的课程教学时间内,以充实的课程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让课程的教学管理科学化,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认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规范教学管理。大学四年8个学期全部安排不间断,并从周末集中授课改为周一至周五“浸润”。  

  ——把准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教学要点,结合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  

  ——整合课程资源。对标一流本科课程,全面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建设。  

  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管理,从教学内容到课程资源……学院形成了一套规范教学管理的“组合拳”,为进一步做好课程教学提供了保障。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教研部韩琳深刻体会到形策课教改带来的变化。“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形策课的建设,从教学任务分工安排,到专题教学内容凝练,再到教学资源建设,各方面都进一步得到了规范。”  

  “这样的教师队伍,能达到1+12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校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所有校领导带头走上讲台,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集体备课、课程教学上来,推动课程建设,发挥示范效应。  

  同时,学院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中择优遴选教师,致力打造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不是思政专业的老师,也可以把思政课上好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学院推行个人磨课与集体备课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共享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效果。  

  多学科、不同领域的教师加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队伍,应该能达到1+12的效果。”邬彬表示,在积极的集体备课讨论当中,他们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使课堂更加活跃;在教学反思中,他们也能为课程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过去的三个学期里,外国语学院莫婷老师担任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深深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不易,也在教学中感受到了专业课教师授课这一举措,给师生们带来的增益。”  

  在莫婷看来,由于本院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他们的知识维度、关注焦点都会在教学前的学情分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直接反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在承担英语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时,莫婷会部分采用双语教学,并多次使用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英语陈述,将课程内容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比如,在讲述“数字经济”专题时,和学生一起观看中国某数字城市建设项目负责人在国际论坛上的英语发言。“一方面可以用英语专业吸引同学们,另一方面在分析英语话语内涵的同时进行教学。这样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不仅能够很好地符合学生需求,而且能够与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交融,直达学生的内心。”  

  “‘形势与政策’课对于老师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我们非思政专业的老师得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能有信心走上讲台。”莫婷表示,每次备课和教学都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既能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和专业教学及研究的融合点,也能找到与外语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当中,引入一些‘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  

  除了邀请校内教师进行讲授,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大课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走进课堂,为全校学生开展系列讲座。  

  “这门课主要是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比如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让有一线工作经验和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学者和决策者来讲,更加鲜活生动。”邬彬说。  

  比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时,邀请湖南省政协的专家学者进行讲授,深度解读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所在。在讲中国共产党领航百年正青春时,邀请湖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进行讲授,带领学生们一起领略百年党史的壮阔景观。在讲经济发展主题时,邀请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讲述湖南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历程……  

  2021年开设以来,“形势与政策”大课堂已进行了5期,专家们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打破常规课堂的禁锢。许多学生听完后纷纷表示,“过瘾!”“听得很爽!”“大大改变了对‘形势与政策’课堂的印象!”  

  把课堂激活,把道理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怎样把“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激活,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抬头率”,进而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邬彬介绍,“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只有4堂课,时间有限、内容有限。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结合学生们的专业、生活、学习等情况,课堂内外协同发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应该与其他思政课形成合力,但不能简单重复。”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细良老师注重突出课程的时代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老师的主导性、提升课堂的多样性。从去年以来,刘细良在讲授相关专题时,根据时事热点,有机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等内容。  

  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呢?去年下学期,刘细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进而确定了“数字经济”和“世界经济大势”的课堂主题。同时,刘细良在开课前8周就建好了QQ群,与同学们取得联系,并将课程资源提前告知学生。  

  内容为王、学生自主、老师主导的基础上,刘细良通过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来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些专题以老师讲授为主,有些专题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还有些专题采用移动课堂  

  建筑与规划学院辅导员孙鲁霞老师课前进行课程设计时,会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面向授课学生通过问卷星做教学内容的抽样调查,掌握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已知情况,了解学生的未知、想知,确保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力争做到“授课中守得住心”。  

  日语2102班赵嘉欣表示,在课前填写问卷这种方式很新奇。“看着后台的数据慢慢变多,大家都可以表达自己想法,感到自己不再只是一个听课的人,从倾听到参与的转变也让我对课堂有了更多期待。”  

  孙鲁霞备课时,还会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等身边环境相关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时,会讲一讲学生学习环境十年前后的变化。”同时,孙鲁霞会注重美化课件ppt,融入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让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金融工程2001班袁海洁同学觉得教改后,授课内容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老师们尝试着从专业相关的角度去进行问题解释。“比如我们是商科专业的学生,老师们会给出这些时事热点背后的经济逻辑。”  

  同时,袁海洁同学觉得课堂的互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们鼓励同学们围绕主题发散思维,结合自身感受进行回答,同学们也更加愿意参与课堂,“有时,一个小讨论听下来,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小型的辩论。”  

  从事思政课教学长达28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平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竟然有这么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成为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授课队伍中博士生导师就超过13位,这是多年前不敢想象的。”  

  邬彬表示,未来会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三化”教改,做好湖南大学“形势与政策”大课堂,进一步赋能“形势与政策”课,努力打造国家一流课程。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