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基础教育 > 高中 > 时事课堂
“芯片法案”难治美国“芯”病
发表时间:2022-09-20    来源:《时事(高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期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张晶晶
 
  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芯片和科技法案》。法案明确规定,2022—2026年合计提供527亿美元,补贴美国本土设立芯片生产线的企业。按理说,一个国家用产业政策发展前沿科技并不为过。但按照该法案规定:获得资金补贴的芯片企业,未来10年内将不能在中国增产小于28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一再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毫不掩饰地以“竞争”之名行打压之实,妄图以此维护其自身科技霸权。但美国只看到了自己的“芯”病,却开错了药方,这种靠抑制对手发展来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的行径,最终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首先,芯片产业的兴起是全球化复杂和高效组合的结果,而不是美国单独“建立”的。由于制造工艺复杂,一个芯片的生产,前后要经过近5000道工序,平均需要70多次跨境合作才能完成,这样也能降低成本。例如,美国在芯片设计环节有传统优势,但中国、欧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芯片原材料的开采和生产制造等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通过“芯片法案”妄图打破这种全球化背景下已有的生产要素配合状态,以一己之力建立芯片供应链“小圈子”,注定事与愿违。根据美国半导体协会估计,美国若想彻底脱离全球芯片供应链并重构孤立的芯片供应链,至少需要投入1万亿美元的政府资助,无论是从美国经济现实还是从产业规律的角度来看,这都完全不可能实现。 

  其次,“芯片法案”强制芯片跨国企业“二选一”,要求它们与中国切割,到美国投资建厂。但芯片工厂的建造和投入运行需要数年乃至十年以上的时间,投资动辄数百亿美元。这些企业是否愿意为了“芯片法案”5年年均100多亿美元的补贴,而放弃已有投入,其中变数颇多再加上美国缺乏现代先进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有利环境,特别是两党内斗、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扯皮,真不是几百亿美元补贴就能够解决的。2017年特朗普入主白宫时,富士康打算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一个液晶面板厂,到2020年特朗普输掉大选时,该工厂还没有建成。 

  再次,“芯片法案”并没有找到美国制造业外流的病根。在美国建工厂,电力、水源、基建、人力等成本都非常高。业内估算,美国芯片工厂的10年总成本比亚洲约高出25%至50%。而且随着芯片产业不断衰落和外移,现在美国优秀人才很少选择芯片相关专业。没有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芯片公司自然不愿在美国投资设厂。台积电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造的代工厂,就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被延期好几个月。 

  最后,造出来的芯片最终需要卖掉,消费终端的因素不容忽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2021年全球芯片销售额5559亿美元,中国进口额达4326亿美元,全球占比达77.8%。各大芯片企业需要美国的技术,但在市场需求方面更依赖中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估,若美国执意对中国采取技术“硬脱钩”,可能会让美国芯片企业损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并减1.5万个至4万个工作岗位。这就难怪“芯片法案”签署当日,美股芯片股大跌了。 

  由此可见,在复杂和高度依存的全球供应链中,要使芯片产业完全回归美国并与中国“脱钩”,美国必将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成本,进而损害全球芯片业的发展。  

  还有美国更不愿看到的情况——在美国的极限施压下,中国芯片产业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自立自强,加速成长。目前,我国已能够量产28纳米、14纳米级芯片,满足国内70%的市场需求。2021年,全球增长最快的20家芯片行业公司中,有19家是中国企业,而2020年同期只有8家中国企业。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中芯国际在扩充28纳米成熟制程的基础上,正在发力攻克7纳米、5纳米先进制程;国内光刻机制造企业芯碁微装,其光刻机产品填补了我国光刻机产业的空白;深耕EDA(电子设计软件)的华大九天,已实现商业化产品20余种,占主流EDA工具一半以上。此外,我国还正在尝试提前布局光子芯片、量子芯片等未来芯片,争取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时间终将证明,靠打压中国无法让美国芯片业崛起,任何限制打压也不能阻挡中国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的步伐。中国的芯片产业一定能够突出重围,跟航天、高铁、核电产业一样,一步步走到世界先进行列。

 

  

中芯国际生产厂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