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 > 时事课堂
知识整理的结构化策略
2016-03-07 12:56:00  来源:《时事 高中》
 

  从高考要求来看,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接收到的信息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驾驭解决问题,是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

  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我想,把繁杂的知识点梳理清楚,有组织地串联下来,构建知识体系,做好完备的知识储备,是首要的一步。因此,这一期,我要和同学们谈的是,在高三复习阶段,如何梳理学过的知识,并使知识内容结构化。

  整理教材知识,笔记本要写很厚吗?

  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在暑假期间,通读了高中政治4 本必修教材,整理了厚厚的几十页笔记,弄得自己很疲惫。但开学后,政治考试的成绩依然不理想。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教材知识的整理,如果没有形成体系,笔记再厚也只是写在纸上。头脑中的知识依然是凌乱的,答题的时候,肯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了。那么,整理知识有什么好办法吗?

  有一个成语,叫“纲举目张”。是说撒网的时候,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就都张开了,用以比喻抓住主要环节以带动其余,或抓住要领则条理分明。知识浩如烟海,但只要“提纲挈领”,抓住了那个纲,就可以“纲举目张”,让我们理解它的梗概。可见,总结知识需要高度概括,抓住其中的线索或框架。

  如何“纲举”?注意过老师上课的板书或课件吗?秘密也许就藏在常见的板书或课件的背后呢。

  教材是如何因结构而变“薄”的?

  教材知识内容丰富,同学们不可能把教材的每句话都记下来,要抓住知识主题。

  提纲,是教师最常用的板书或课件标题形式。教师按照主题,用关键语句或精炼词汇等文字表述方式,来表达知识要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或层次关系。这种利用提纲进行知识整理的办法,就是主题结构法。比如下面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段哲学笔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 矛盾的普遍性及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一切(另一角度:一分为二)(2) 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4.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方法论要求5.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笔记被称为拉条式的,知识内容不用多说了,效果则是复杂知识因提纲而变得简洁。所做笔记看起来是否清晰,关键是看对知识内容的提炼程度和结构化水平,而不在于展现知识细节。删繁就简,严格控制笔记文字量,复习效果反而能以少胜多。

  读书复习,是一个教材知识“从薄到厚,从厚到薄,再从薄到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同学们开始学习的时候,是从“薄”到“厚”的,越学习,知识积累越丰富。而后同学们归纳、概括所学,把知识提炼成一定的结构,书就从“厚”变“薄”了,心理上自然会轻松许多。还能让前述那个“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主题结构发挥更大的复习效益吗?——当然能!为了增强主题结构的可视性,可以用大括号把提纲括起来,见图1。

  

  尽管知识呈现的形式有些变化,但是结构其实是没有变化的。这种带大括号的表现形式,在我们中学通常称之为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可视化强,留给观者的印象比较深刻。有的同学假期里整理的那种笔记,既缺乏高度的主题概括,也少有利用大括号的可视化表现,只是将细节表现得很丰富,这就不是“纲举目张”,而是不分重点地“纲”“目”并举了。

  知识结构图还有另一种形式,即图解结构法。图解结构法是指运用图示、连线和箭头等手段来形象地表达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的组织技术。图解结构是主题结构的形象化,见图2。

  

  图解结构多采用图示表示概念、连线或箭头表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同学们理解知识和概括知识。利用图解结构,通常比主题结构更能突出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内在关联,且形象、直观、易记,知识理解的速度也由此加快,学习更高效了。现在,你或许能够明白,为什么老师给同学们整理知识的时候,总是偏爱画那些知识结构图了。一本书,大大小小的各种结构汇总起来,就形成了结构组群。比如哲学,既应该有概括整个哲学知识体系的结构,也应该有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如唯物论)的结构,还要有更小的具体知识(如图2)的结构。这些结构好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以大套小,同学们掌握这种嵌套结构是比较省力的,而且也容易达到知识系统化。

  高级教程:搭建结构,如何体现学科思维特点?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假如你具备比较扎实的基础,下面的讲解对你一定会有启发。

  如果说“对立统一”是一条普遍规律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自身也应该符合“对立统一”规律,逻辑上是这样吧?

  ——接下来,假如请你设计一幅关于对立统一知识的结构图,其逻辑推演方式完全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你会怎么画呢?

  

  图3 是按“对立统一”的逻辑推演方式设计出来的,它是一个既对称又非对称的图解结构。

  第一,图3 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矛盾(即对立统一)概念,下半部分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这两部分在内容上分别是对矛盾基本属性和矛盾特征的概括,在形式上是上下一分为二——横轴对称结构,体现两点论;下大上小,因为矛盾的普特性比矛盾的基本属性更为重要,内容更为丰富,毛泽东把矛盾的普特性称为矛盾问题的“精髓”——非对称结构,体现重点论。上下合起来构成对立统一的知识——既对称又非对称的结构。

  第二,结构图的上半部分是矛盾概念,矛盾有对立、统一两个基本属性。这两方面在图中是纵轴对称的,表明矛盾概念也遵循一分为二的规律。矛盾,又称对立统一。为了与“对立统一”概念本身区别,在上半部分的下端特意标示出“既对立又统一”。这是就矛盾特点而言的,是对“对立”图示和“统一”图示及其所表示含义的归纳;同时,也是下半部分表达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逻辑起始。“既对立又统一”在结构中承上启下,是连结上下两部分的枢纽。“既对立又统一”在含义上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或“对立统一”作为一个总体概念,与其相对应的总体方法论是矛盾分析法,或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图3 一律用灰色底纹的图示表示方法论,不加底纹的是概念和原理(即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半部分的结构,亦有比较明显的对称和非对称的辩证统一的特点。

  第三,结构图的下半部分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首先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并列,既一分为二,又左轻右重。比起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的实践意义更大,想想前苏联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有多重要!所以,在矛盾特殊性一方必然会有深入研究。顺着矛盾特殊性这一支往下看,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也是一种“二分”的结构。抓主要矛盾、揭示事物性质等,都要聚焦于结构右侧的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结构图中的矛盾普遍性一侧则内容简略。在图3 中,矛盾普特性、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无底纹)及其相关的方法论(灰色底纹)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构图规则。结构图的下半部分也是用“既对立又统一”的图示来作总结的。整个下半部分的轮廓依然显示出既对称又非对称的形式美。

  图3 和图2 同属于图解结构,但图3 更能体现哲学思维的特点,“对立统一”的知识结构必然是遵循“对立统一”规则的,同学们可以从中体味哲学“爱智”的理性精神。

  整理知识,从提纲到图1、图2、图3,应该说都可能产生好的效果。越是排列靠前的结构方法,其形式越是简单,表述越是完整,越是易于入门;越是排列靠后的结构方法,其形象越是直观,概括性越强,逻辑越深刻。同学们复习时到底选用哪种形式,可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比较与权衡。

  现在你对知识结构化已有不少的了解了。结构化策略,即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成知识结构的形式,以提高理解和识记效果的策略。编制结构的过程,是组织材料、建立认识检索线索或框架的过程。

  阅读到此,请你用“对立统一”知识结构解答一下2015 年高考(上海卷)的第322)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 年1 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2015 4 月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

  “水十条”明确将治理污染物排放问题提升到“国家水安全”的高度,同时提出要节约用水和保障水生态系统平衡。因为保护水资源涉及生产生活用水供给、治理污染物排放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三个问题,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前,水环境能够承载的污染排放容量已接近极限,污染物排放已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用水的有效供给和生态系统平衡。治理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

  从辩证法角度,概括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运用的方法论。(限答一个)(5 分)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辩证法方法论分析问题的概括力。根据试题材料可知,保护水资源作为矛盾统一体,包括生产生活用水供给、治理污染物排放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三个方面,即可以视为矛盾的一分为三。一方面,对这三方面要全面看待和处理,即要坚持方法论中的两点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物排放是其中的重点,要坚持重点论;我们综合认识前两方面的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就是“水平6”对考生的要求,是对试题解答的高标。评价表格中水平35 的应答表现,都可以对照图3 检索筛查。

  结构化是知识整理复习环节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那些具体知识,看作知识结构的逻辑展开、框架填充和精细化表达。同学们只有“举”起结构,才能“张”起知识之网。

责任编辑:王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