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 > 聚焦 > 如何抓住新型城镇化红利 > 专家论道
观点
2014-02-20 14:46:00  来源:《时事报告》
 

  1.推进城镇化要秉持的原则

  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成好5大战略任务,也就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绍史

  2.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按照自愿、有序、因地制宜的原则,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工落户安居等问题;要集约节约用地,注重盘活已有的城镇化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要加快金融体制创新,完善地方财税体系,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允许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控制特大城市开发,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要正确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政府与市民的分工、中央与地方的分工,特别重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民

  3.当前我国推进城镇化要防止五个误区:一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二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不能一哄而起搞运动,一味追求城镇化高速度和规模扩张。三要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避免城市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从而先高地价再推高房价。四要防地方以地生财消灭村庄,迫使农民“被上楼”。五要防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避免大中小城市布局失衡,而导致特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辜胜阻

  4.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积极稳妥、适度推进城镇化。如果还是按照这种粗放型、资源严重浪费的模式走下去,很可能给城市居民带来的不是福祉,甚至会给整个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带来巨大的隐患和风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

  5.产城融合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产业是支撑,没有产业支撑老百姓就业难,没有就业就无法解决他的生活出路问题;第二个意思是就业的地方和住的地方最好是融合,而不是像现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大城市老百姓买的房子是不住的,成为了“睡城”。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 朱中一

  6.中国城镇化主要面对的问题是:第一,城镇化的质量不好;第二,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吸纳人口的速度;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在区域布局上严重不平衡。第四,城市发展方式非常粗放,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面积扩张、资源投入,轻内部挖潜,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低下。二是重城市形象,轻人口转移。三是重新城建设,轻老城区和外来人口集聚区的改造。在许多城市,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最好的地方在党政机关附近,然后是高档社区,再是普通百姓,最后才是城中村,非常不均衡。四是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投入和城市管理很不科学,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等。第五,城镇化不够和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迁引发了不少矛盾。二是产生了“三留守”问题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三是大量文化遗产、古迹、古城镇伴随快速城镇化遭到不可逆的毁灭。现在,我们不但失去了古城,而且正在失去传统的乡村。

  ——国务院参事 夏斌

  7.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不在于“快”,而在于“好”。未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将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以市场化制度为本,创自由竞争之基”,激发和保障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通过新制度供给盘活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四大供给要素,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并推动整体要素升级和高质量的城镇化。由此实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产业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形成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

  8.实现“人的城镇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安排,逐渐缩小直至取消不同户籍身份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是开放户籍迁移和准入通道,直接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北京市社科院综治所副研究员 姚兵

  9.新型城市化首先要解决现在的两亿农民工如何变成市民,消化两亿农民工的保险、户口是一个巨大的成本,这个怎么样解决,绝不是简简单单说几句口号、开一个会议可以解决的,最重要的难题就是钱从哪来,继续卖土地也难以为继了

  ——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

  10.为什么“地王”与“鬼城”并存?城市发展的正常逻辑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就业产生需求,需求聚集人口,人口聚集推动房地产开发。在一二线城市,这个逻辑是正常的,但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这样的逻辑被颠倒了,变成房地产当先锋,自然也就会出现住宅库存高居不下的局面。

  ——中国青年报

  11.我国农民工进城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镇企业崛起促进农民转移,农民“离土不离乡,农忙又返乡”。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前10年,开放型经济推动了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离土又离乡,务工进工厂”。第三阶段:未来的20年,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努力推动农民“离土离乡加保障,进城落户身份变”。三这个阶段中,有四个拦路虎始终没解决好,就是:落户难、住房难、看病难和子女入学难。

  ——中国改革论坛网

  12.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城镇带动。四是农村文明延续。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文明的传承。

  第二,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统筹均衡发展。二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突出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四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是在空间布局上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因地制宜。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是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突出的是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出东方大国的风采和力量。

  第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是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突出城镇化的长远愿景和奋斗方向。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张占斌

责任编辑: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