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 > 聚焦 > 人口红利再认识 > 评论精选
各方观点
2014-01-15 10:31:00  来源:《时事报告》
 

1.“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

——中国青年报

2.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新人口红利、新资源红利和新改革红利正在替代旧的红利。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中国正在从技工时代转向高级技工时代。同时,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在产生新的资源红利,相对于旧资源红利而言,新的资源红利主要在于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资源,治理沙化增加的土地,振兴草场业增进土地资源的利用等;而新的改革会给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北京日报

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判断一国是否拥有人口红利,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一是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分母、其他年龄组如年幼、年老者作为分子得到的人口抚养比。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

——上海证券报

4.南开大学人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其规律,生孩子是一个周期,并不像中国缺少粮食就可以从国外进口一样,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并不是通过国际劳工就能解决的。

——南方网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中国“人口红利”的一个最重要结果就是高储蓄率、低利率与高投资率,然而随着"人口红利""人口负债"的转变,中国低利率的格局必将逐步发生改变,融资成本会整体上升。资金配置于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的效率已经不可避免地有所降低。

——光明日报

6.复旦大学教授、人口学者王丰:在2000年以前,有效生产者的数量年增长率大大高于消费者的增速。这两个速度之差,就是人口红利,就是说你可以把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分解成人口的因素和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2000年之前,这两个差距是很大的。2013年,两个增长率的水平相同。从2013年之后,有效消费者的增速会快于有效生产者的增速。这意味着,从2013年以后,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不再存在了。

——第一财经日报

 

7.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迎来了人口转型的拐点,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时期。未来若干年里,劳动力人口将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今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同时,随着老年人口总量的上升,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数量也迅速攀升。现在“失能老人”的总数已经超过3700万人,估计到2015年将接近4000万人。

——北京日报

8.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中国的人口特征是“未富先老”,“先老”意味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开始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意味着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开始丧失,“未富”意味着我们的技术还没有走在世界的先进行列,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没有比较优势,老的比较优势开始丧失,新的比较优势迟迟不能获得,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南方日报

9.人口学者易富贤:有人说劳动力短缺将会促使中国产业升级,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其实产业升级减少的只是对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而中国目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的28%,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第二产业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过度降低,也意味着国力的下降。中国需要的不是降低第二产业的比例(只是需要优化结构),而是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第三产业对人口素质的要求更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发达国家70%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中国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还占总劳动力的38%。但过剩的是中老年劳动力(由于年轻劳动力的不足,使得老年劳动力比例显得过大),他们既不能补充第二产业,又不能补充第三产业。

——新华论坛

责任编辑: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