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 > 聚焦 > 人口红利再认识 > 专家论道
名词解释
2014-01-15 10:30:00  来源:《时事报告》
 

  1.抚养比 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现实经济中,人口可大体分为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老龄人口三类。抚养比就是指非劳动力人口数与劳动力人口数量之间的比率,它度量了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赡养费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即:

  总抚养比(即赡养率)=(老龄人口+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 老龄人口抚养比+未成年人口抚养比

  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即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就越严重。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将直接导致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因此老龄人口抚养比是老龄化社会中关注的重点。

  2.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

  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3.生育率 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指每1000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4.年龄中位数 又称中位年龄。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

  计算公式

  年龄中位数可按各年龄组的人数计算,其公式为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 + {[(人口总数)/2-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 ÷中位数组的人口数}×组距

  年龄中位数也可按各年龄组人数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 +[(0.5-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口比重累计) ÷中位数所在组的人口比重]×组距

  5.出生性别比 某一时期内出生男婴与女婴的数量之比的反映。其数值为每100名女婴对应的男婴数,即:出生性别比=男婴出生数/同期女婴出生数×100。

  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每出生100个女孩,就会同时出生118个男孩。

  6.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7.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以年龄划分人口的时候,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模型。

  第一种是成长型。即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这种类型的的社会人口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增加,因而根本就不用担心劳动力的问题。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非洲大部分国家,印度,东南亚国家,南美洲国家都是这种类型。

  第二种是稳固型,即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大抵相当。青壮年占社会人口的中等偏上。这种类型的社会中人口的数量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中,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地增加或减少。

  第三种是衰老型,即人口的出生率略低于或等于死亡率,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会越来越大。这种类型的社会人口趋于老化和减少。 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除美国外都逐渐向老龄化的社会发展,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口出生率的减少,导致老龄化的国家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这已经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诸如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医疗,社会负担的加重等等。

责任编辑: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