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每4年对外贸易额就翻一番,2013年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我国有7亿多就业人口,大致每4个人就有1个从事或者间接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诸多新变化,形势到底如何?下一步怎样才能把握住形势,把开放红利做大?请各位专家详解。

话题现场

专家论道

 

主持人:赵鸿文《时事报告》副主编

 
 对外开放红利多多

  主持人:通过36年的对外开放,我们获得了哪些红利?

  霍建国:从红利的角度讲,第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获益最大。改革开放36年,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其中,2013年中国出口2.21万亿美元,这相当于一年新创造的最终产值有1/4是通过国际市场来实现的;进口1.95万亿美元,接近GDP的20%,全球进口需求的20%以上来自于中国。中国的贸易大发展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铸就了中国出口贸易大国和制造业生产大国的突出地位;中国市场的开放对全球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第二,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一直是相互作用的,通过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通过参与全球竞争使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并促使中国长时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毕吉耀:回顾36年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开放程度越高的行业和地区,发展就越快,反之发展比较慢。总体看,开放带来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一是对外开放使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位列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全球第二,规模连续5年稳定在1000亿美元左右;对外投资快速增长,规模也接近1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

  二是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从沿海开放逐步推进到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开放,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开放一般制造业扩大到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专业服务等广大服务领域。

  三是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外贸出口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扩大利用外资还带来许多先进技术和设备、管理经验和人才,以及新型业态和营销模式,对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对外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特别是中国不断扩大的进口规模有力地带动了我国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随着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也在明显提升。

  赵晋平:对我们自身而言,对外开放带来了就业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近几年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18%,带动就业1.8亿人。在进口方面,对外开放满足了国内消费生产的各种需求,包括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如国内冶炼加工的铁矿石有七成左右来自国外,炒菜用的植物油有四成左右也是进口的。

    对世界来说,中国出口额目前在全球出口贸易中占比12%左右,世界各国从中国获得了选择质优价廉商品的机会。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基本上保持了贸易顺差的局面,由此带来的红利一方面表现为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是抗国际金融风险能力增强,可以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同时,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也大大增加,比如,正是由于强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对一些贫穷国家的经济援助,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时期,对深陷债务危机国家施以援手成为可能。

 

开放面临新的形势

  主持人:和过去相比,当前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面临哪些新形势?

  毕吉耀: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也面临很多新形势和新要求,跟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

   一是参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外部需求结构在变,需求在减弱,保护主义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靠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且从国内来看,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传统的低制造成本优势不断弱化,必须彻底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过去我们只注重速度和规模,靠消耗资源、优惠政策和牺牲环境来吸引外资、扩大出口,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出口附加值、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外向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总体开放格局面临调整。过去对外开放的重心基本都在东南沿海地区,今后要加快内陆沿边开放,特别是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向西开放通道,确保能源资源进口通道安全。同时,要有序推进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提供产业支撑。

   四是经济全球化规则面临调整。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各种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层出不穷,特别是美国主导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协定(TTIP),将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竞争中立等新议题纳入谈判,试图构建高标准、广覆盖的新型自贸区,这两大自贸区一旦建成,不仅会改变全球经贸格局的版图,也会对世贸组织现有的规则构成重大挑战。

   赵晋平: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过去, 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WTO)主导的多边贸易体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但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跨区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新的动力之一。在WTO框架下,美国认为自己并不是贸易自由化最大的受益者,无法通过WTO来有效主导贸易规则的制定和约束新兴经济体的贸易政策。所以,美国要按照自己的设计,重新建立一套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规则和框架,把中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抛开,这是美国搞TPP和TTIP的真实意图。

   第二,世界经贸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新兴经济体崛起进程加快,发挥作用明显提升,发达国家经济占全球的比重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快。中国过去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今后必须适应经贸格局的变化的需要,逐步推进市场多元化,并加强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

   第三,全球产业竞争、产业分工的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是一个产品的生产环节集中在一个国家内,现在是按照不同的比较优势,将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分别在几个不同国家分工生产或组装,相关国家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很多新兴经济体在崛起,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在搞 “再工业化”,这些对我国来说意味着竞争压力的进一步上升。如何在竞争中实现价值链分工地位由目前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四,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在减弱。到东部沿海地区调研发现,企业反映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和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确实变化非常明显,廉价劳动力的传统优势已经在逐步减弱。

   第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期待发生了变化。中国这个经济体越来越大,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比如我们在讨论TPP的时候,有人就问,既然和我们体制相近的越南都可以选择加入TPP谈判,中国为什么不行呢?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中国比越南至少是往前走了几步的。我说对美国而言,越南可以,中国不行。因为中国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经济体,美国认为可以掌控像越南这样规模的经济体,使其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行事,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很难做到这一点。

   霍建国: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目前的国情是高层决心大,基层热情高,中间肠梗阻,需要提高执行力。我们不能总停留在动员部署阶段,关键要落实,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发展经济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公平了自然就能带来经济升级。转型升级、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不是靠部署和动员就可实现的,关键要靠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真正调动企业内在的发展积极性,靠竞争,靠实干做出来。所以,从方向上看,我们还是要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现在的文件写得很到位,但对于它的理解、认识,不同层面还是不一样的。整体的开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在国家利益面前,许多部门过多的强调操作的难度和可能的风险,就很难实现突破,这可能是我们时代的局限,要有一整套体制机制改革来加以破除。

 

克服困难要多方面着手

   主持人:下一步该如何开放,如何把开放红利期延续下去,最大化赢得红利?

   霍建国: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都在探讨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等问题,但人们对改革开放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差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对国企、民营、外资的概念认识始终不到位,习惯于把它们分成三六九等。应按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调整到位,实现公开透明,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市场和法制的营商环境,这是最基本的要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一定要有自我决策的权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提出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这是我们最终努力的方向。现在探讨金融贷款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强调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些做到之后才能逐步实现资本向下放开,人民币才能国际化,这些领域的改革方向是清晰的,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完成,才能实现高标准、全方位的对位开放格局。

   下一步扩大开放,首先还是要在制造业开放上下功夫,当前制造业开放的力度远远不够,因为在负面清单里,主要还是制造业的内容。事实证明,只有加快开放才能加快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决定进口14套彩电生产线,国内彩电行业大都抱怨力度太大,影响了国产电视产业的发展,但事实是十年之后中国凭着引进的基础,通过消化吸收,现在全世界60%的彩电都是中国生产的。这就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先起步、先发展才能逐步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以致超越你的竞争对手。这个变化说明国内制造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开放,其他各个行业也都有这个问题。利用外资有一个消化的过程,通过合资或合作,最后就变成你比他强了,这也是加快发展的一个途径。在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再次提到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将利用外资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还是很关键的。

    毕吉耀:下一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紧紧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要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贸渠战略,加快推进中韩、中澳(澳大利亚)、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加快构建于我有利的自贸区网络。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适当提高自贸区标准,增加新议题,同时要统筹协调好国内各方利益,从战略高度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再也不能任由少数部门和企业以局部利益拖自贸区谈判的后腿,局部必须服从全局。

    二要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尽快制定有序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的办法和时间表,采取切实措施放开育幼养老、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通过降低股比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抓紧研究制定行业准入的负面清单,选择部分行业先行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切实建立好、管理好上海自由贸易区,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经、积累新经验。

   三要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外资带来的资金、经营理念和观念、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依然具有重要作用。在新一轮的开放中,要着力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外商投资政策、法律和法规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持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稳定利用外资规模。

    四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步伐。放宽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关键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和个人的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企业和个人发挥各自优势自担风险到境外投资,政府把工作的重心转到为企业提供宏观指导和咨询服务上来,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再上新台阶。

   赵晋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如何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讲了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尤其是在服务业开放和放开投资准入方面加大力度,在吸引外资或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领域做出进一步改革,包括通过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以及其他若干个特殊经济区域的先行先试,通过开放平台的创新推动开放格局的整体建设。

   二是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其中包括通关便利化改革,贸易自由化,尤其是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一些很高的要求。

   三是通过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升级新的途径、新的方向。我们讲创新,其中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开放式创新。如果完全关起门来自己研发需要脚长的时间,别人又飞速前进了一步,超越的难度是很大的。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实力,就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技术、品牌、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是统筹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主要是区域合作方面,包括建立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网络,参与全球治理等,为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问答环节

   问:在国际竞争中,规则标准的制定非常关键,下一步要做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怎么样提高这个能力?

   毕吉耀: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总的方向是扩大市场开放和行业准入,增加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新内容。如果不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参与国际经贸谈判和规则制定过程中总是强调保护和要求例外,就很难有话语权,更谈不上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只能被动接受别人制定的规则。

   霍建国:竞争力和实力决定话语权。行业标准的话语权是企业产品竞争力决定的,一个在国际上一流的行业肯定会形成它在国际标准方面的影响力。我们有些行业刚起步就想把他的标准在全世界推广其实很难,只有当你的市场覆盖面逐步扩大,用户日益增多,这时候才可以推行你的标准,或修改他人的标准,这需要一个过程。

   赵晋平:一是把握好参与规则制定的机会。在全球和区域合作中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发挥建设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开放的理念,建立开放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二是提高参与规则制定的能力。除了提升自身发展实力之外,还要培育具备国际交往和谈判能力的人才;三是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关系。只有兼顾各方诉求、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关系才是可持续的,也是规则得到认同和遵守的基础条件。

 
三中全会摘录
 

1.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3.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4. 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政策法规

  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大文化领域对外投资,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使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得以扭转,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

  国发〔2014〕13号

  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探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规定,国务院决定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下列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的行政审批或者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国务院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的行政审批或者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

  国发〔2013〕51号

高层声音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

——国家主席 习近平

  中国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持开放态度,只要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公平开放的贸易环境,中方乐见其成。我们坚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TPP应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补充,二者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希望RCEP在2015年能够达成协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地区各国同心并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发挥亚洲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与自贸区伙伴共同获取新时期的“开放红利”,共同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共同分享更大的“发展红利”。中国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贸安排“两个轮子一起转”,对任何有利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地区经济融合的合作,原则上都持开放态度。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 汪洋

  坚持开放引领,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贸易强国是质和量的统一,有量还要质,有大还要强。要立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现实,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思维,按照布局平衡、以质取胜、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原则,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商务部部长 高虎城

主编:骆杰  专题制作:孙爽  责任编辑:王志才

 
 
 中共中央宣传部  时事报告杂志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