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 > 聚焦 > 职教版
我们的伙伴遍天下
2015-02-25 13:32:00  来源:《时事报告 职教版》
 

  ◎陈向阳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在APEC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对新时期“伙伴关系”进行了生动的阐述。他说,“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做大事”“伙伴意味着合作共赢、互学互鉴” 。2014年底,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高规格召开,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习近平主席的新伙伴观,为新形势下交友之道指明了方向,成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十八大以来的短短两年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先后出访19次,足迹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会见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近500人;截至目前,我国已同67个国家5个地区和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面对新形势、新需求,中国外交成果丰硕,整体布局全面展开,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成型。

 

  周边外交:积极主动 亲诚惠容

  “邻居好,赛金宝”。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为了落实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周边国家频频出访。习近平主席访问了20个邻国中的13个,一次次诚挚地表达了加强与周边各国“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意愿,把中国梦同邻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接。

  在印尼,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到访印度,习主席强调:“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办”,并明确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共创和谐的“亚洲世纪”;在对韩国“走亲戚”式的访问时,习近平主席发表“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义利观”;在蒙古,习近平主席回应“搭便车”论,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在北京,召开了中、印、缅三国共同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活动,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在中亚,实现了对中亚国家访问全覆盖,签署了商谈10年之久的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在南亚,习近平主席访问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建立中马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宣布启动中斯自贸区谈判,有力推进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中国与日本就如何处理影响两国关系的问题达成四点共识,迈出改善中日关系的第一步。

  如果在地图上将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近两年出访过的周边国家串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到有一对翅膀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部徐徐张开,这与“一路一带”战略构想在地理分布上高度契合。中国用实际行动让周边邻国相信、放心,中国愿与周边国家一起同甘共苦、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实现合作共赢。

 

  大国关系:全面拓展 健康稳定

  近两年和习近平主席见面最频繁的外国伙伴是谁?对于关注中国外交的同学来说,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据俄罗斯媒体统计,短短一年半时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双边和多边外交场合会面超过10次。

  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也是中国周边最大的邻国。中俄关系发展得好,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就有一个强有力的战略协作伙伴。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次访问选择了俄罗斯。2014年2月6日至8日,在全国人民欢度春节之际,习近平主席专程赴俄罗斯索契出席第22届冬奥会开幕式,“邻居家办喜事,我专程来贺喜”,习主席用一句家常话道出了中俄两个大国的亲密关系。

  “危难之中见真情”。在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面临西方制裁高压与外部环境恶化之际,中国雪中送炭,一如既往推进包括《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在内的中俄合作,同时主张政治解决危机,反对一味制裁施压,为新时期建设大国关系树立了典范。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欧洲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一极,中欧积极合作意义非凡。2014年春季,习近平主席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未来中欧关系指明了方向;秋季,李克强总理分别对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进行访问,中英两国宣布实现人民币和英镑直接交易、中德两国宣布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拓宽陆上贸易走廊。这对维护亚欧和平、促进中欧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具有重要意义。

  有位国际关系学者曾形象地比喻,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犹如大海上的一艘航船,虽然会有波浪起伏,但始终不断前行。2013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庄园会晤,超过8小时的交流,在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上达成重要共识。2014年,尽管中美关系在南海问题、对日关系上时有摩擦,但小小的波折没有阻挡中美两国关系前进的航程。APEC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瀛台夜话”,习近平主席强调中美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奥巴马总统表示美国无意遏制或围堵中国,美方愿意同中方坦诚沟通对话,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经验,有效管控分歧,避免误解和误判。两国领导人朋友般的散步叙旧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调弦定音。

  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义利并举

  在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的中国,更有必要带动、帮助其他小伙伴一起“奔小康”。中国本着发展中国家底色,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促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有声有色。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拉美方向,2014年7月底,习近平主席到访,拉美10国元首、1位政府首脑、5位特别代表来到巴西利亚,中拉领导人会晤如约举行。“今天下午是‘中拉时间’”,大家一致决定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半年后,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由此,也实现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

  “一同哭过的人永远不忘”。在非洲方向,继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非提出“真实亲诚”四字工作方针后,李克强总理2014年访非,提出“461”中非合作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原则,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充实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为推动务实合作,中国向非洲国家增加100亿美元贷款额度,使已承诺贷款额度达到300亿美元。同时,为中非发展基金增资20亿美元,达到50亿美元的规模。

 

  主场外交:秀出自己 合作共赢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14年中国外交的另一大亮点当属主场外交:上半年上海亚信峰会召开,下半年是北京APEC系列会议。一场聚焦亚洲安全,一场聚焦经济,两场会议组成了2014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这两场会议,推动亚洲安全、经济“双轮驱动”。作为东道主,中国发挥主场优势,汇聚亚洲智慧,提出不少“中国方案”。

  在亚信峰会上,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亚太经济体需要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APEC北京峰会成果斐然:通过《亚太伙伴关系声明》,批准APEC《互联互通蓝图》,发布《北京反腐败宣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同意启动并全面系统地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在100多项合作倡议中,有一半是中国提出的。

  尤其为大家所称道的是,习近平主席在会上鲜明地提出亚太梦理念,包括建设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勾画全方位互联互通四点构想。“亚太梦”的精神内核是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根本目的是实现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福祉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015年1月8日至9日,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开年的首场“主场外交”通过了北京宣言、五年合作规划、论坛运行规则等三个重要成果文件。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对中拉合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其中,200亿美元的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10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和50亿美元的中拉合作基金已经或即将开始实质运行,5000万美元的中拉农业合作专项资金已开始向双方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主场外交”展现中国魅力,体现中国能力,贡献中国智慧。作为东道主,中国展示了与各国合作共赢的诚意与决心,彰显了大国的气魄与担当。

  “习式外交迈开中国大步”“中国外交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鼎盛时期”,这是外媒和专家对中国外交的高度评价。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动已变得空前紧密,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同时在世界共同发展中进一步发展自己;中国的贡献促进世界和平,同时在世界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中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外部环境。

  “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新理念对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顾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外交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揭开新的历史篇章。(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