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伟
记得我刚上学的时候,山东省昌邑市的许多乡村学校还很简陋,“土房子、泥桌子,中间坐个泥孩子”,是当时的写照。再看现在,昌邑市的绝大部分学校,已有标准化建设的教室、场馆、食堂以及宿舍,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不比大城市差。今年5月,昌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多年来,昌邑市坚持城乡义务教育“全域一盘棋”,创新实施党政一把手抓教育、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师资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等制度措施,并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对学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标准化建设,特别是2022年以来,实施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投资6.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处、幼儿园23处,新增优质学位9230个,实现所有学校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等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距。同时,启动实施了小规模学校提升工程,改造提升40余所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建成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为解决城区学校拥挤和乡村学校“弱小散”问题,昌邑市提出中小学“两集中、两扩容”,即推动村级教学点向乡镇集中、初中学校向中心镇街集中,扩容建设县城学校和镇街区学校。目前优化19处城区学校,近3万名学生实现就近方便入学;50处农村学校由分散变集中,实现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优化整合。城乡统筹、布局合理的学校新格局,受到广泛赞誉。
城乡手拉手,共享好资源。昌邑市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布设千兆网络校园66处,数字校园建设率达100%。像北孟镇第一中学、龙池小学、西永安小学等20余所乡村学校,每周都有一些学科通过教育互联网和凤鸣学校、市第一实验小学、奎聚小学等城区的学校一起分享。通过校连校、名师工作室,实现不同学校有相同的课堂和教育质量,有效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此外,创新组建学校专业化联盟,构建城乡学校教学教研共同体,以市级学科教研员、城区优质学校辐射带动全市所有乡村学校,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区域教研和集体教研活动60余次、送教下乡活动80余次,打通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最后一公里”。
为让更多教师能在乡村扎下根,2015年,昌邑市在山东省率先实施教师“县管校聘”举措,全市3500多名专任教师全员参与,同时实施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推动城乡教师交流的“双向奔赴”。同时,采取定期交流轮岗、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组建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途径,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实现了城乡教师均衡配置。
目前,已有1300多人次开展城乡和校际交流轮岗,其中300多名城区名优教师主动到农村学校支教。聚焦农村教师住房难,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周转房230套,配备空调、电视、洗衣机、太阳能等日用设施,实现10处镇街区农村学校全覆盖,让外来教师“拎包入住”、安心从教。
为解决学生放学早、家长接送难这一普遍问题,昌邑率先在潍坊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开设特色服务课程700余门,有5万余名学生受益。在此基础上,打造课后服务2.0版本,按照“自愿参与、公益普惠、共建共享、公开透明”原则,实施全域小学假期托管服务,开放活动场所近百个,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和家长暑期托管需求,实现惠民服务从课堂到课后再到假期的“三级跳”。
与此同时,昌邑市还坚持城乡学校“各美其美、和而不同”,探索实施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改变过去以智育为主的单一评价学校模式,将德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各学校因地制宜,综合分析自身地域优势,持续打造“一校一品牌”的育人环境,先后有30余处学校创建为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环境育人规范校、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足球特色学校、书香校园、乡村温馨校园等省级以上特色品牌学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昌邑市将坚定践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聚焦“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名城”总目标,持续擦亮昌邑教育“金字招牌”,全力推动昌邑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昌邑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