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政策·交流园地 > 宣传动态 >

疍家人的最美“警”色

发表时间: 2025-07-16      来源: 《时事报告》2025∕07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邬春阳

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养殖渔排星罗棋布,迷宫一般地在海湾中绵延数公里。疍(dàn)家人世代以船为家,以排为屋,靠海吃海。

2021年4月,作为一名公安新闻人,我来到海南陵水,来到祖国的“天涯海角”,探访一个利用渔排漂浮在海面上的“海上警务室”,看到了在公安民警的守护下,疍家群众的生活变迁。

疍家之“疍”,是因人们常年漂泊海上,风浪面前无依无靠,脆弱得如同鸡蛋。一个称呼道出了疍家人祖祖辈辈对平安的渴望。当地人说,新村港外有三条海流交叉,浅滩较多、海情复杂,常有渔船遇险,又因过去人员密集、缺乏管理,渔排上秩序比较混乱,常有养殖鱼和航海仪器被盗等案件发生。

1999年,为更好地服务渔业、守护安全,原海南边防总队陵水边防支队新村港边防派出所在这里设立了海上警务室,这也是海南省唯一一个建在海上的警务室。26年来,经4代民警的努力,警务室从一个原先浮在海面上的小窝棚变成了一个拥有1000平方米的“海上110”。警务室的外观在变,但对群众的守护始终不变。警务室让渔民有了十足的安全感,他们出海捕鱼、勤劳致富,信心倍增,底气满满。

刚到警务室的短短几天,我就体验到了这里的艰苦。由于海底电缆的损坏率高,哪怕在最热的时候,也不能使用大功率电器,最上档次的是各式各样的电扇,台式、立式、吊式,五颜六色地摆在脚下,夹在桌前。这里,海风就是天然的空调,电扇就是救命神器,喝的淡水也都是每天从岸上运来。我忘不了,同志们用习以为常的口吻对我说:“警务室是海上‘摇篮’,工作在摇,睡觉也在摇。过往渔船的轮机噪声堪比飞机轰鸣,凌晨就开始响,声音巨大。想用淡水要叫‘外卖’,从岸上运来,每天补给半吨。”

为了更好地守护疍家群众,警务室就守在港口的咽喉、扎在忙碌渔排的出口,由4名民警轮流驻守,专门负责渔船的日常进出港报备、治安巡逻防控、海上救助等工作,24小时“不打烊”。如果遇到台风,民警还会逐排劝说渔民搬到岸上暂住。他们不仅帮渔民加固渔排,还会仔细检查每一处安全隐患,不到最后一刻决不上岸。每年春节,一些渔民上岸过大年,民警们还会帮渔民们看护养殖鱼,投喂鱼料。

只要警务室的灯亮着,渔民们就会安心。平安的环境带来了发展的动力。疍家群众告诉我,警务室来了,疍家人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改变。因为安全放心,越来越多的渔民在岸上待得更久,他们把渔排作为自己网箱养殖的“自留地”,警务室在,渔民就放心,不用天天在“地”里守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疍家人在岸上盖起了房子,搞起了旅游,做起了生意,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漂泊无依的生活成了过去。

对新村港警务室的采访,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服务的需求和认可,我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职业的意义:脚踩泥土,做中国现代化的见证者、公安职业的记录者、温暖故事的讲述者。从禁毒一线的隐姓埋名到社区民警调解纠纷的“鸡毛蒜皮”,从移民管理警察的扎根边疆国门到铁路公安值守飞驰的复兴号,乡村城市、边境海防、治安金融……正是有了人民公安这些最可爱的人,“平安中国”才更加坚实、更有力量。

(作者单位: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

网站编辑: 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