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香茶解“疙瘩”
◎郜 锋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是因隋唐大运河而兴的一座千年古镇,临涣茶饮习俗闻名江淮,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上的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品茶休闲、解决邻里纠纷的“集散地”,久而久之流传下“有理进茶馆说”的传统习俗。
临涣本地并不产茶,人们选用安徽六安、祁门等地的茶梗,再取当地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龙须泉的泉水冲泡,制成独具特色的棒棒茶。茶汤色泽红艳、口感甘甜,与茶馆内古朴的木桌、粗砂茶碗和老茶壶相得益彰,既散发着醇厚茶香,也传递出悠然闲适的氛围。
2012年,当地依托临涣茶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纠纷调解功能,成立了临涣镇茶馆人民调委会。小桌上铺一方蓝花布,摆几盏棒棒茶,再配上几碟可口的茶食,茶香氤氲间,便能以茶连心、化解矛盾、宣传政策,可谓一举多得。
多年来,全镇240多名调解员活跃在大街小巷,从家长里短的鸡鸭鹅琐事,到复杂棘手的宅基地纠纷,这些“铁嘴”“明白人”以茶为媒,析法理、讲政策、话人生、解心结,借香茶言理,以良言相劝,直至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在“一杯茶调解法”的实践中,临涣镇创新形成“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七个步骤,将“有事好商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实现了“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镇”,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萌芽、止步于诉前。
借力茶馆,镇上的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化身“宣讲员”,以“茶话会”的形式与群众围坐谈心,在茶香中畅谈民生、宣讲政策,累计开展宣讲活动3000多场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以此为桥梁,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社情民意3000余条,形成议案、提案及调研报告150余份。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实用知识匮乏、农特产品滞销等问题,镇政府主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题指导、搭建产销平台,累计解决120余件发展难题。此外,茶馆还成为群众文化创作的舞台,自编自演的地方小戏、小品、情景剧轮番上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政策、说法律、聊乡规,有力推进移风易俗,赋能乡风文明建设。
临涣镇的“一杯茶”工作法已在全市推广。“茶馆调解室”“百姓说事点”“人大代表谈心室”“政协委员协商室”“民情恳谈会”等多样化平台不断涌现,让群众既有机会议事,也有渠道办事。目前,全市共建立“一杯茶”工作室495个,设立行政复议“一杯茶”调解庭和仲裁“一杯茶”调解庭6个,还打造出“茶言悦色”“风调语顺”等15个特色工作室。随着工作法的深入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18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