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进下党”中汲取智慧力量
◎李利新
1989年7月19日中午,烈日当空,一群人头戴草帽、肩搭毛巾、手拿竹竿,风尘仆仆地从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上走下来,赶到位于福建宁德大山深处的寿宁县下党乡。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
这是习近平同志“一进下党”时的一幕。
习近平同志后来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一进下党”之行。
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一行6点从寿宁县城出发,上午9点下车开始步行,走了10多公里山路、两个多小时才到下党村。下午3点离开下党村,走羊肠小道、过独木桥、攀峭壁岩石,又步行10多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到达临近的芹洋乡溪源村……
参加调研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县城招待所后,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
仅仅7天后,习近平同志“二进下党”。1989年7月21日晚,下党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灾情严重。26日,习近平同志冒雨步行3公里,走了1个多小时赶到受灾最重的下党乡下屏峰村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三进下党”。他带领省交通、财政、民政、老区、扶贫等部门负责人,查看下党乡下屏峰村灾后重建新村面貌和村尾的公路桥建设情况,并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下党乡发展资金100多万元,帮助当地修建机耕路和发展生产。
时代向前,“三进下党”的故事历久弥新。
“任何原因、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
“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次大家和我一起到下党乡实地调研,相信都很受教育。以后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任何原因、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一进下党”后的第二天一早,针对下党乡的实际情况,习近平同志在寿宁县城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落实对下党乡的帮扶举措,对与会干部提出了要求。
“地僻人难至,山多云易生。”这是明代冯梦龙描绘寿宁的诗句。390年前,冯梦龙从家乡苏州走到寿宁就任知县,足足走了半年。
下党乡是寿宁最边远的山乡。习近平同志“一进下党”时的下党,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仅有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
习近平同志了解到下党乡的情况后,说一定要去一趟。“到下党乡,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我们每个人拿个竹竿,沿着河边走。那个地方,由于偏僻难行,干部也很少去。地委书记我是第一个去的,县委书记是为了给我打前站才去的。”
“任何原因、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话语掷地有声。
“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
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1988年6月,刚到宁德赴任,习近平同志就一头扎进基层。第一个月,轻车简从,只带着两三个人下乡调研。第二个月,还是调研,基本是两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都要走一走。到任不到3个月时间,他走遍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时任宁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回忆说:“只要不开会,一有点时间,习书记就要下乡去,一年里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
1988年1月,下党乡正式挂牌成立。第二年,习近平同志就直奔下党调研。到了下党,喝了一碗乡亲们送来的凉茶,习近平同志就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率先解决通乡公路、水电照明和办公场所这三大问题。
为了尽快让下党乡通上电,有人提议从临近乡镇拉线过来,但习近平不认可:“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点,我同意。但是架线拉线通电,我看就罢了。拉线过来,看似见效快,实际背了电费的包袱。下党有水利资源,咱们自己建个电站,等于抓了一只能下蛋的鸡。”
在习近平同志“一进下党”的第二个月,各部门“翻箱倒柜”凑出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32万元用于修路,40万元用于水电站建设。1991年1月,下党第一条13公里的进乡公路建成通车,同年12月,下党电站建成,下党群众彻底告别了肩挑背驮、无电可用的历史。1996年,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带来100万项目款,下党乡也有了第一条省际公路。路通产业旺,如今的下党乡各式业态蓬勃发展,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开出的“药方”,使下党乡实现了幸福嬗变。
“我们尊重基层同志,你就放心大胆地坐在当中,讲给我们听。”
“我去的时候,下党乡党委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也没有休息的地方,乡党委就设在一个改造过的牛圈里。我们那么多人,就在桥上开会。”多年后回忆初到下党乡的场景,习近平同志仍历历在目。
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一块从村民家里拿来的床单,简单拼成了发言台,而坐在正中间的,是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
基层办公会,基层是主角。
习近平同志对杨奕周说:“你坐中间,我们两个坐在边上,听你讲。”
杨奕周紧张,怕坐在那儿讲不出话来。
习近平同志就说:“我们尊重基层同志,你就放心大胆地坐在当中,讲给我们听。”
对于现场反映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当即交办给同来的地县各部门同志,要求限时解决,比如基本办公设施、干部基本食宿、通水通电等。午饭后,习近平一行又进村入户、访贫问苦。调研结束后,没有立马离开寿宁,次日在县政府又开了一次办公会,习近平同志提出,下党乡的发展建设要优先考虑,让各部门负责人或代表表态——你拿多少钱、他拿多少钱,现场就定下来。
去一线察民情,把会场变现场,让基层发真声,真正把难事办妥、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走进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里。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们感慨“三进下党”的艰辛与可贵,还要从“三进下党”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研解决问题;各考察点现场要真实,汇报工作时要讲真话、报实情。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的作风,机关干部要迈开步子,走出机关大院和文山会海,直奔基层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去实地、探实情。被调研单位要甩开包袱,不能报喜不报忧,只拣好的说,只拣好的看。
“我如果光是看好地方,就难免乐观,感觉指日可待,就会作出错误决策。不要文过饰非,不要因为我们看了心情沉重就遮遮掩掩。”党的十八大后,在一次全国两会“下团组”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教导。
在调查研究中,调研者和被调研者都必须直面和解决问题。去一线察民情,让基层发真声,才能真正把难事办妥、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防止调研工作走形式、走过场。
到基层调研,去时大张旗鼓,回来匆匆收兵,什么实际问题都没有发现也没有解决的有之;坐在车上沿着设计路线看亮点却忽视“后院和角落”的有之;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增加基层负担的有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
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没有摆架子、装样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调研,不仅失去了调查研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还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对党和国家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真正沉下心来研究问题、解决矛盾,真正了解民意、解决问题,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没有官架子、只有实干样子,党群干群关系才能更加密切。
提高共情式理解能力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
无调研无体验无实际无共情,就会无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因为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对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间接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同的。”
亲力亲为搞调研是不可替代的。那是改革开放之初履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调研看到农村穷、农民苦的震惊后顶住压力在安徽进行的系列变革;那是三伏天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亲身体验“蒸笼公交”后宣布一年内换掉所有非空调车的毅然承诺;那是北京市人社局副处长王林亲身体验送外卖后为外卖小哥争取到的帮扶政策和取消的逐单处罚……
有了情境体验、有了真实感受、有了共情式理解,很多抽象的问题具体了,很多“悬而未决”才能“马上就办”“马上办好”。
增强问题意识,找准症结所在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
调查研究是一座桥,连着信息与决策、真知与实践。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找到推进工作、破解难题的思路办法?这个过程中,专家的意见代替不了,现成的答案找寻不了,别人的答案回答不了。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问题,抓住关键要害,找准症结所在,才能让决策施策科学精准,让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者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