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城文化涵育川渝
◎艾正兵
重庆市渝中区是重庆“母城”,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和主承载地。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渝中区坚持激活用好母城文化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探索出一条特色文化彰显、文旅深度融合、区域深化合作的新路径。2024年,渝中区位列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五,接待游客8900万人次,游客花费800亿元。
做好研究阐释,丰富底蕴内涵。系统提炼核心基因,聚焦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等风貌特征,和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开埠文化等文化形态,以及涵盖革命文物、“两江四岸”文物、考古大遗址等类型的149处重要文物资源,构建起母城文化标识体系。系统开展探究解读,成立渝中区母城文化研究中心,围绕地名文化、历史名人、文物遗址,推出《母城记忆》《寻故渝中》等一批研究成果。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合作,深入开展研究活动及学术体系建设,提炼母城文化核心价值、时代价值。系统推动多维呈现,实施母城文化规划课题研究、母城文化普及丛书出版、文艺佳作创作、文物视频拍摄、历史研讨、精品展览等6大工程,建设数字化母城文化档案库,持续开展“向世界讲述重庆”“母城故事我来讲”系列推广活动。
打造体验场景,提升节点魅力。充分利用渝中区处处是历史、处处有文化的资源禀赋,打造全域文旅场景。修缮地标建筑,实施重庆“九开八闭”古城墙保护利用工程,建设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提升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重庆湖广会馆文化展示交流功能,开启金融旧址保护展示等10个标志性人文场景,呈现“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的母城底蕴。丰富活化场景,将文物、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突出“巴渝韵”“历史味”“精致感”,打造十八梯、山城巷等10个传统风貌区,戴家巷、三层马路等10个山城老街区,以及白象居、罗汉寺等一批“沉浸点位”,留住“古巴渝”“老重庆”。建设“百馆之城”,加快建设老鼓楼衙署博物馆、重庆筑城博物馆、重庆体育博物馆,推出金汤街等一批“母城记忆馆”,新建博物馆(陈列馆、展示馆)50个,总数突破100家,上线渝中母城非遗陈列馆数字化展陈,让母城文化可见、可感、可享。
发挥链接作用,激活叠加效应。强化“巴蜀文化共同体”,链接川蜀风情,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济、资源共享。共推精品线路,将渝中洪崖洞、红岩村、成都宽窄巷子、广元剑门关等标志性景点串珠成链,打造“锦渝满堂”潮玩时尚游、“金渝良缘”诗情浪漫游、“文化传承”研学探寻游、“红色记忆”主题沉浸游等5条旅游线路,推动本地人“川渝互游”、外地人“川渝同游”。共育消费场景,紧扣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深度开发云端观景、滨江休闲、山城步道等消费空间,推进解放碑—春熙路、戴家巷—祠堂街、大田湾—凤凰山等重点合作项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知名商圈。共培服务体系,联合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创新开发巴蜀文旅通票和跨城旅游专列产品,持续优化“近悦远来”的优质旅游环境。
(作者为重庆市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