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泞小路到康庄大道
◎张 军
我是“70后”,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的一个小山村,小学和初中就读于我们村联中。那时,村里都是土路,路边经常堆满粪土、柴草,晴天尘土飞扬,雨雪天泥泞不堪。有一段低洼路,下雨积水能到膝盖,路过的人只能靠路边的十几块石头,踮着脚尖蹦跳通过。
读高中时学校离家30多里,除了一小段砂石路,剩下的多是田埂小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尽管道路艰难,但我的求学之路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了过来,我是我们村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
1997年我大学毕业后,携笔从戎,在邻县一个部队大院工作。县城之间有省道相连,但超载的大货车常把柏油路碾压成“搓板路”。每到夏收秋收,县城到乡镇仅有的狭窄公路上晒满了粮食,行车就像扭秧歌。
2004年,柏油路修到村口,村里也硬化了主要道路,解决了乡亲们出行难。修路时,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都回来帮忙,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路修好了,村民们的环境意识也增强了。不仅乱堆乱放的不见了,连房前屋后也种上蔬菜瓜果或栽点花草,既利用了空间又美化了环境。
前几年,我们村进行新农村改造,整体搬迁到规划好的新村,不但楼房漂亮,沥青路也铺得规整,行车线、人行道、排水沟、路灯等一应俱全。村里还通了公交车,有了卫生院、小超市、幼儿园。
便捷的交通既开阔了乡亲们的眼界,也带来了增收渠道。我们镇盛产大理石,以前都是大块的石头整车卖,用来砌墙基、垒猪圈,卖不上价。现在,镇里的创业带头人,带着乡亲们把石头切割成大理石板,变成了高级建筑材料,并形成了品牌,价格翻倍增加。乡亲们卖石材、做运输、干餐饮,都富了起来。
曾经普通的芦花鸡、核桃、酸枣、地瓜等山货也通过快捷的交通销往外地,登上电商平台,成为网红产品。土里刨食的乡亲们成了种植、养殖专业户,甚至直播带货,当了老板。村民们说,过去扛锄头,现在握鼠标;以前往外跑,现在家门口把钱找。
在芦花鸡的推广过程中,济宁市政协开展“助推汶上芦花鸡全产业链提升”政企协商活动,助推汶上芦花鸡入选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和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现在,芦花鸡的年产值达10亿元,做成了大产业。
科技助力使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收麦全是重体力,现在用上了收割机。去年麦收季,汶上县用北斗终端调度了1600台收割机,机收损失率降到0.5%,增收了400万斤粮食,汶上72万亩小麦多挣了两千多万元。
路好走了,村容村景美了,城里人也来了,出去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不少。返乡大学生张倩,依靠县里给的贴息贷款,和乡亲们一起建起了玫瑰温室。如今,大家每天通过网店能卖出3万多枝玫瑰。晚上,村里的“共富工坊”灯还亮着。这里原是老仓库,如今成了“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
仓廪实,产业兴,人心暖。因运河而兴的汶上,如今正阔步于幸福的康庄大道。
(作者为山东省济宁市政协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