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政策·交流园地 > 宣传动态 >

沱沱河畔说江源

发表时间: 2025-08-13      来源: 《时事报告》2025/08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本刊记者 孙艳芳 刘曾路 冷 伟

滚滚长江东逝水,巍巍昆仑岭腹地。

长江源村,静卧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南郊。漫步村中,赭红与纯白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在湛蓝晴空下格外明艳;道路两旁,防风沙的白杨挺立如卫,与精雕的藏式窗棂交相映衬;家家户户门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跃动……这座因保护三江源而搬迁至此的移民新村,展开的是生态意蕴与现代气息交融的和谐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青海考察,始终高度重视保护三江源、守护“中华水塔”。2016年,总书记来到长江源村,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

如今,新址上的长江源村已发展超20年,全村人口增长到225户608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初期的贫困线跃至3.6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00万元。长江源村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长江源村的民族团结振兴街 格尔木市委宣传部∕供图

倾心守好长江源

从海拔6600多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融化的雪水,一路蜿蜒向东,穿越荒原,在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汇聚成长江万里征程的起点——沱沱河。这里天穹低垂,地气凛冽,环境极端,生态脆弱而敏感。

曾经,长江源村的村民世代居住在平均海拔4700米唐古拉山地区的长江源头,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随着牛羊增多,草原不堪重负,昔日养活三四百头牦牛的草场,变得百头都喂不饱。更令人忧心的是,草场退化直接导致长江源生态恶化,土地沙化、鼠洞遍地,自然灾害频发。

2004年,128户407名牧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退牧还草”政策,作别长江源,翻越昆仑山,走了400多公里,搬迁至格尔木市郊规划建设的新村——长江源村。取名“长江源”,既有来自长江源头的含义,又有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寓意。

搬迁前,村民们守着长江源头日益退化的草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搬下山后,牧民们住新居、通水电,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以前,我们住在帐篷里、睡在地上,用的是土灶台、吃的是糌粑、喝的是河水、点的是羊油灯,更怕生病,小病扛,大病到最近的医院,骑马也得1天时间。”村民扎西才仁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感叹不已。

“守护好‘中华水塔’,是我们的光荣责任。现在,每家每户都配备了一名生态管护员。”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从“源头人”变成“护江人”,村民闹布才仁可高兴了。他每月都会和好友结伴,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回长江源巡护草场。“来回路程800多公里,距离虽远,但我们不觉得苦,守护好家乡和中国的江源,是幸福的事。”

巡护时,闹布才仁他们要查看草原情况,记录下野生动物繁殖的情况。如果发现有的地块出现“翻浆”等现象要马上拍照向有关部门反映。

在沱沱河畔,道旁郊野,记者看到,牧民、村民走着走着就顺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扎西达娃告诉记者:“垃圾不落地,青海更美丽。保护长江源已成为我们这里干部群众、男女老少的习惯。”

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是长江源居民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届时,长江源村举办各种活动,并将节日延长到7天。这段时间,所有村民和生态管护员都会到沱沱河去,捡拾垃圾、清除鼠害,开展各种保护活动。

在村里的长江源民族学校展室里,孩子们用废旧物品制作的花瓶、小动物惟妙惟肖。学校开展“长江第一小卫队”“‘一江清水向东流’河湖长小卫队”等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组织孩子们宣传环保理念、与父母共同完成垃圾分类与处理任务。“源头一滴水,世界一条江。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保护长江源要入脑入心。”学校校长李军说。

天蓝蓝,云悠悠,水清清,草绿绿,现在的沱沱河地区,水质100%优良,遍地格桑花,藏羚羊、黄羊、猞猁、丹顶鹤、斑头雁等珍稀动物越来越多。长江源村的村民,正以对母亲般的深情和对国家的厚爱,精心维护着生态天堂。

绿水青山作富源

依山则兴,临水则盛。7月的长江源区,碧空如洗,正是水草丰美的时节。草原上,牦牛、藏羊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时而晃动一下毛茸茸的尾巴,灵巧地驱赶着蚊蝇。

“唐古拉藏羊”和“唐古拉牦牛”是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依托这一优势,长江源村在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下,和格日罗村一起,筹资建成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生态绿色牛羊肉加工销售基地。基地销售的牛羊肉,是藏系草膘肉,膻味小、口感好,以“绿色有机”成功打入高端市场。“我们的牛羊肉不愁销路,通过冷链直送全国,来晚了可就买不到了。”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自豪地介绍。

一泓碧水润泽生计,万重青山化作富源。牛羊肉精加工吸纳村民就业,还带动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一起发展。当生态重焕青翠,村民便捧稳了“金饭碗”。

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长江源村开发了一系列旅游项目。游客可在“六子湖”生态教育基地玩沙、戏水,感受“海边风情”;可跟随生态管护员到沱沱河草场开展巡护研学,学习高原生态保护知识;可在“蕃巴仓”藏文化餐厅,体验电音派对锅庄舞的创新演绎;可在“长江牧歌”生态营地观测星空、露营高原;可在“长江1号”越野赛道感受引擎与风声的交响。市场化运营的旅游项目,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民人人有活干,家门口可就业。

长江源村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主打“原生态”手工产品,主要有藏毯、氆氇毯、藏靴、手工雕刻等。这一“指尖技艺”已成功入选省级劳务品牌。合作社的培训,覆盖长江源村及周边乡镇农牧民3000余人,带动灵活就业人员500余名。“江源祥纹”系列产品在直播间很抢手。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新生活。

阳光的慷慨与炽热,是高原的无价宝藏。长江源村投资光伏电站,享受光伏带来的收益。电器、燃气灶、暖气替代了烧牛粪的烟熏火燎。

村民们不等不靠,发挥各自专长,有的学习驾驶、烹饪、电商技术,有的开起藏式餐饮、手工艺品店、家庭旅馆,还有的投身旅游服务。

目前,长江源村每人每年能获得国家草原奖补。政府还给村里16周岁以下和55周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发放困难补助5600元,给每户每年发放燃料补助3000元。

长江的脉动滋养着这片高原村落,光和热为这片土地赋予了生机,长江源村用生态与智慧编织出一条洁白的哈达。

民族团结扎西德勒

高山巍峨,村镇繁荣,道路整洁,屋舍俨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源村,看到全村藏族同胞住上了漂亮的房子,有稳定的收入,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高兴地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近年来,省、州、市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善长江源村的人居环境。如今,村里的民族学校、敬老院、文化广场、卫生室、村史馆、公交车站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光纤、5G、天然气、污水管网全覆盖。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村卫生室有“一键通”远程会诊,小病不出村,大病直通省医院。

“住在长江源时,我上学要骑马走几个小时才能到帐篷学校,有时候老师也会骑马到牧民定居点给孩子上课。那时教学条件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扎西达娃介绍,“搬下山后的生活,是过去不敢想的事儿。如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从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到如今的现代化学校、智慧课堂,孩子们受教育的质量大幅提升。

在长江源村,引人注目的是道路两旁墙面上那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三江源的壮丽风光、长江源村的幸福生活……村民用画笔把对草原的记忆、对家乡的爱和对党的感恩画在了墙上。“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更没有长江源村的今天。”这是长江源村原党支部书记更尕南杰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几年,村里设施完善了,环境整洁了,村庄变美了,村民富起来了,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都大不一样了。”

扎西达娃说:“总书记来的时候嘱咐我们,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团结进步。作为藏族人的我很是感动,我们要像糌粑一样聚成团。”

汉族医生为藏族老人义诊,藏族阿妈帮汉族邻居照看孩子,“有事找邻居,有难找支部”成为长江源村村民的共识。长江源村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在藏历新年、元宵节等节假日,举办锅庄大赛、藏民族原生态服饰展和藏文书法大赛,展示藏族特色建筑、装饰、舞蹈、美食。同时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维稳先进个人”评选等宣传教育活动。在藏历新年与春节联合庆典上,汉式歌舞与藏戏同台、饺子与酥油茶共桌,轻快的舞步与欢乐的笑声是民族团结心贴心的注脚。

在“驻华使节地方行”活动中,来自塞浦路斯、哥伦比亚、孟加拉国等国的驻华使节参观了长江源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塞浦路斯驻华大使玛莎·玛夫罗玛蒂感叹,当我与孩子们交谈时,我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自信和阳光,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希望。

雪山皑皑,碧水长清。随着长江源村的炊烟升起,夕阳为雪峰镀上了金边。草原上散落的牛羊,静卧在开满格桑花的草丛中,安闲适意。从逐水草而居到安居乐业,从贫穷闭塞到物阜民丰,长江源村的幸福故事在炊烟与牧歌中继续书写着……

网站编辑: 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