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北体辨识度的思政教育
◎樊战备
在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上,北京体育大学学生斩获跳水首金、体操首冠,勇夺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等多项奖牌。当五星红旗因北体学生冉冉升起,我们满腔自豪的同时,更深刻体悟到:体育,不仅是争金夺银的竞技,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道。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体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学生回信中的殷切嘱托。作为中国体育教育的最高学府、体育人才的摇篮和体育精神的传播高地,北体学生的思想底色,直接关系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战略成色。面对时代重任,北体的思政教育将宏大的家国叙事,巧妙融入每一次挥汗如雨的训练、每一次战术复盘的研讨、每一次冠军故事的分享,构建起活力充沛的思政教育生态。
学校思政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7门必修课,以及以“四史”为重点的选择性必修课。同时,开设北体特色通识类选修课,如《新中国体育史》《中华体育精神》等,创造性开设“体育形势与政策”专题,使课程内容既“接天线”紧跟国家大势,又“接地气”贴近学生实际。
学校构建起“思政教师+学科专家+奥运冠军”教学团队。将冠军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等作为思政教育核心元素。通过《冠军说》现象级品牌,打破思政课边界,用榜样的力量点燃学生理想信念。冠军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和对中华体育精神的体悟,使冠军这一北体最宝贵的资产,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优质资源。北体还推出“体育局长(司长)上思政课”活动,邀请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和司局级干部等走上讲台,为学生解读国家体育改革的前沿热点,拓宽学生视野,使思政教育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
赛场即课堂,冠军即教材。北体每年派出上千人次参加国内外比赛。参赛前,学生统一参加“为国而战”主题班会,赛后要做“冠军讲堂”分享。参赛学生用自己的切身体验,讲述成功的背后没有捷径,唯有日复一日的汗水、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一颗为国争光的赤子之心。校史馆里,沙盘、老照片、奖牌原件等浓缩成“中国体育简史”;学校“冠军之路”上,镶嵌着210位奥运冠军与世界冠军的脚印拓片,它提醒后来者,这就是北体人走过的路;镌刻“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的校训石,是学生的精神坐标。
“五环之星”志愿服务团队是北体的金字招牌,数千名志愿者在北京历次重大体育活动中留下身影。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障工作中,北体学生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5万小时。借助重大任务,学生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更深刻理解了“国家荣誉”的千钧之重。
为更好打造具有北体辨识度的思政课,学校将以“国家队思想政治教育云课堂”和“中华体育精神虚拟展览馆”为底座,上线“冠军思政大模型”,同时通过AR+VR还原历史场景,设置“精神体能”数据画像,启动共建“一带一路”体育青年交流项目,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体育的思政样本。我们要让每一名学生,带着在北体淬炼的精神底色,为推进中国体育现代化勇攀高峰。
(作者为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