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政策·交流园地 > 宣传动态 >

好马配金鞍 振兴自奋蹄

发表时间: 2025-11-04      来源: 《时事报告》2025/10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本刊记者 郑国艳 杨 光

初秋时节,走进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仿佛步入一幅立体的塞外风情画。远处,山脉蜿蜒起伏,金黄与绯红层层晕染;漫山的山葡萄正值成熟,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近处,有整洁的村道、错落的民居,微风拂过,裹挟着山间泥土草木的芬芳,祥和宜居的新农村浸润身心。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考察,关切询问当地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民族团结等工作。6年来,马鞍山村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成为塞外乡村振兴的亮眼样板。

“甜蜜”事业酿幸福

马鞍山村因村内一座形似马鞍的山峰而得名,是一个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过去,马鞍山村由于缺乏像样的产业,耕地零散,交通不便,村民只能靠种玉米、养牛羊维持生计,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2000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国志外出考察后,决心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马鞍山村地处北纬41度附近,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有机质丰富,特别适合种植山葡萄。于是,张国志带头引进山葡萄良种试种,种出的山葡萄色泽好、糖分足,很快带动村民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2009年,山葡萄遭遇滞销难题,张国志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稳定了销售渠道。之后,村里办起了葡萄酒公司。可是不久,山葡萄面临品种改良的问题,葡萄酒公司也遭遇经营困难,产业发展陷入瓶颈。

2016年初,驻村工作队来到马鞍山村,聚焦村里产业发展痛点,推出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投入45万元扶贫资金,盘活了亏损的葡萄酒公司;为种植户联系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更换更加耐寒、耐旱的山葡萄品种;实施总投资46.6万元的山地灌溉设施项目,切实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这些精准发力的举措,有效破解了马鞍山村产业发展的难题。

如今,马鞍山村的山葡萄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全村建成集中连片山葡萄种植基地35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家葡萄酒公司与农户建立紧密的联产联销机制,每年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收购山葡萄,带动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

“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现在,马鞍山村超半数的村民从事山葡萄种植。村里产出的葡萄酒涵盖了20多个不同档次的品种。山下建成的红酒庄园成为产业延伸的载体,纷纷前来的游客,让“甜蜜”产业“接二连三”。游客带来的人气与收入,让村民的腰包更鼓、笑容更甜,这份由产业兴旺结出的“幸福果实”,也让多民族聚居的马鞍山村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久久为功守碧绿

站在马鞍山村的高处远眺,周围群山环绕、林海茫茫。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林场留下殷殷嘱托:“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这一嘱托深深烙印在马鞍山村干部群众心中,并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马鞍山林场始建于1962年,是一家以管护为主的生态经营型国有林场。建场之初,不少区域还是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不足20%。经过多年的荒山造林、幼林抚育、森林管护等工作,林场的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近10年,马鞍山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力开展村域内植被恢复工作,实施封山育林3000亩、人工造林1000亩。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0.2%,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马鞍山林场场长罗智中告诉记者,日常巡护时,经常能见到狍子、野兔、山鸡、野猪等动物,蕨菜、蘑菇、山白菜、哈拉海等山货更是遍布山野。今年夏天,林场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绶草。野生绶草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它的出现,是林场生态环境优良的体现。

绵绵青山,带来了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村里生态环境好了,旅游业蓬勃兴起,来自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红酒庄园、汽车营地、射击体验场等纷纷投入运营;村里的葡萄酒、农家特产和山野菜供不应求。林下经济也开展得如火如荼,2022年,林场建设了100亩林下经济试验示范基地,种植木耳、赤芍等经济作物。今年,林场又与赤峰市林研所合作,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菜篮子”,游客也多了一方田园采摘场。

“文农体”奏响振兴曲

依托生态改善带来的旅游红利,马鞍山村彻底摆脱了“仅靠葡萄卖钱”的单一发展模式。凭借“春有花海、夏有葡香、秋有采摘、冬有雪趣”,村子蹚出了一条“文旅+农旅+体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走进村里的蒙野葡萄酒庄园,群山环抱间,红顶建筑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与周边的绿树青山相映成趣。酿酒车间内酒香四溢。“以往游客进村只买葡萄,停留时间短、消费低,现在游客能体验酿酒、住宿、观光等多元项目,停留时间从半天延长到两三天,庄园收益也跟着涨了不少。”庄园负责人许鑫阳向记者介绍。刚刚过去的暑期,庄园每天接待游客达3000人次,其中超六成游客是专为采摘山葡萄与生态观光而来。早在2019年,庄园就在马鞍山村投资建设了度假酒店,打造起涵盖婚礼会议、亲子旅游、户外拓展等一体化综合文旅项目。

村头公路旁,村民刘永志的土特产摊前格外热闹,水果干、蘑菇等商品摆满摊位。“一到旅游旺季,摊前就挤满游客,一天能赚一两千元!”刘永志笑着告诉记者。前几年,他敏锐捕捉到产业发展机遇,承包了几十亩山地种植药材,如今又依托红红火火的乡村游,让药材销路有了稳定保障。

除了文旅、农旅融合,马鞍山村还积极探索“体旅”结合新模式。村里先后建成了环马鞍山村长达35公里的健身公路,以及多功能体育馆和水上运动中心,成功举办了山谷灯展、冰雪季、内蒙古大众滑冰联赛等赛事活动,累计实现综合收入5500万元。今年8月底,喀喇沁旗马鞍山红色生态半程马拉松在这里开跑,千余名来自内蒙古、辽宁、天津等省区市的跑步爱好者齐聚于此。赛事还吸引了3000多名游客前来观赛,带动当地民宿、餐饮订单增长50%以上。

马鞍山村一景 王健∕摄

因地制宜谋发展,持续发力促振兴。眼下,喀喇沁旗委、旗政府正紧锣密鼓规划打造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AAAAA级旅游景区系列项目。“我们要全力打响‘塞外黄山、大美马鞍’品牌,让村民稳稳地挣上旅游钱!”村党总支书记张金阳的话语里满是信心。

织密民生服务网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走进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点,办事窗口前整齐地摆放着《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资格》《农民工法律常识》等宣传手册,不时有村民驻足翻阅、咨询。村委会委员刘树军正手把手帮村民用手机办理养老保险业务。

这个便民服务点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成了马鞍山村惠民利民的“微窗口”。5名村委会成员主动化身兼职帮办代办员,将社保办理、政策咨询等49项民生事项“搬”到村民家门口,尤其是为老年人解决办事难题。以前办养老保险得往镇上跑两三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效率高、服务还贴心!

便民服务点不远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村民们常来的“精神加油站”。草原书屋、健身房、书画室、会议室、电影放映站等一应俱全,温馨的环境与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这里成了村民心中的“第二个家”。

“要建强农村基层党支部,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民和农业服务能力。”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马鞍山村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两委”里,既有朝气蓬勃的“90后”村党总支书记,也有专业扎实的“乡招村用”大学生干部。由39名党员组成的乡村振兴先锋队,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工作中冲锋在前,成为带动村庄发展的“主心骨”。

人居环境的改善,让村民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近年来,村“两委”重点推进村里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与村容村貌提升。如今的马鞍山村,绿植葱郁、景观错落,街角巷口、村道两侧、家前屋后,干干净净。村里还推出爱护环境“积分兑换”办法——村民垃圾分类达标后可积累积分,凭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作为厕所革命试点村,马鞍山村采用“户承包、村集中、旗统一无害化处理”模式,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的厕所,讲卫生、爱干净,在村里蔚然成风。

人心归聚建家园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张国利家中,进厨房、看厕所,拉家常、问收入,关切地了解他一家人的生活。

此行,记者也来到张国利家,小院整洁有序,院子里种满蔬菜,房间内明净温馨。“总书记来到我家,亲切地问候了每一个人,还查看了我家的厨房、暖气、洗手间。我们生活中的事,总书记都记挂在心,我们感到特别温暖。”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国利幸福满满。张国利一家11口人,由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组成。“看到全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总书记还称赞我们是‘民族团结之家’。”如今,张国利夫妇是村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员,向村民、游客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知识。

在马鞍山村,像张国利家这样的多民族家庭还有很多。近年来,村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家庭”活动,评选表彰“民族团结之家”“最美家庭”。马鞍山村还依托主题党日、传统节日,向各族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好马配金鞍,振兴自奋蹄。今日的马鞍山村,正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产业兴旺为引擎,以民族团结为纽带,奋力描绘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网站编辑: 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