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报告厅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发表时间:2023-03-13    来源:《时事报告》2023/03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刘焕鑫

  导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思路的丰富和发展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刻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为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凝聚接续奋斗力量的必然要求。脱贫攻坚不仅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接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和不懈奋斗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新阶段新征程,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夺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胜利。

  这是破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矛盾问题的必然要求。相比其他地区和其他农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为滞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带农增收机制还不完善;脱贫群众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够。新阶段新征程,要正确处理好外部帮扶与自身努力的关系,用好外力、增强内力,形成合力。

  这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阶段新征程,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向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把握路径 找准抓手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要在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更多采取发展的办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脱贫地区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培育提升产业。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撑。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机制,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使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条分享更多收益。深入实施消费帮扶行动,拓宽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

  积极扩大就业。务工是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脱贫群众开阔眼界、转变观念的重要渠道。要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支持帮扶车间发展,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和政策效能,促进脱贫群众务工收入稳中有增。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助推器。要强化确权到村的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管理维护,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通过衔接资金予以支持,提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要支持脱贫地区大力发展既带动就业又促进财政增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认定一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县作用显著的帮扶龙头企业。继续将产业协作、共建产业园区纳入东西部协作成效评价考核,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助力脱贫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治本之策。要对脱贫人口生产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需求进行摸底排查,建立需求清单。分类开展培训,对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推进人人持证;对返乡回流脱贫人口,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提高再就业能力。

  强化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

  要进一步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供给,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帮扶政策,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倾斜力度。探索建立“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的衔接资金使用激励机制,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健全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融资对接机制,扩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一般农户“富民贷”规模。

  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各地发挥好科技特派团、产业顾问组作用,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深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研究实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向脱贫地区倾斜,育好用好乡土人才。

  强化帮扶协作。深化东西部协作,把产业转移和项目引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组织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深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帮助定点县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到脱贫县投资兴业、开展帮扶。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打造公益品牌。

  此外,还要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相关政策举措,总结宣传各地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完善推进机制。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为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