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玥
战争是人类的梦魇。战事一起,无所不摧。纵观人类历史,战争给人类带来莫大的伤害,无数的生命在战争中消失,人类文化遗产也在战争中经历浩劫。
哭泣的文物
远的不说,21世纪以来,因现代化武器的广泛使用,在世界各地爆发的武装冲突中,人类文化遗产遭受的破坏尤甚以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不断拉长。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摧毁了佛教艺术经典作品——巴米扬大佛。2012年,利比亚教派战争中,沙阿卜清真寺内外约50座苏菲派墓地被破坏。叙利亚国内自2011年爆发冲突后,至少有290处文化遗产被损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近年来的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国家和地区的战争中,面临被摧毁危险的人类世界级文化遗产多达40处。
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乌克兰全境处于战火之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2022年2月至2024年6月,乌克兰境内有412处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作为乌克兰东部重要的工业、文化和教育中心,汇集了整个东欧的构成主义建筑精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处俄乌交火前线屡遭轰炸,破坏程度最为严重。除了哈尔科夫,利沃夫、敖德萨等城市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利沃夫城始建于中世纪末,其历史老城区保存有大量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等风格的建筑,并完整保留了中世纪的城市风貌,是展现不同民族聚居生态的“活化石”。港口城市敖德萨,始建于1794年,其历史建筑群见证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繁荣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19世纪东欧城市多民族文化交流共融的杰出典范。利沃夫、敖德萨多处文化遗址损坏严重,岌岌可危。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区的文化遗产整体面临着毁灭的风险。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加沙地区共有50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在以色列空袭下,世界上第三古老的教堂——圣波菲里乌斯教堂被炸毁;中东地区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加沙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考古遗址——圣希拉里翁修道院建筑群也在接连轰炸中遭到破坏,今年7月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由于目前战火仍在当地持续,一些文化遗产的损毁程度无法实地评估,可能还有许多文化遗产尚未被确认就已湮没在硝烟尘埃中。
刺痛的文明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文化遗产的毁灭是人类的耻辱,它给人类文明造成的消极影响绝不限于被损毁的文物本身。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直接象征和深层印记,它的破坏或毁灭,意味着特定文化或文明历史延续的割裂。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破坏伊拉克多处古迹,其中包括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哈特拉古城遗址,导致珍贵的历史信息永久丢失。
人类文化遗产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它们凝结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的价值理念,它们的损毁,将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表示:“暴力摧毁世界文化遗产的行为是愚蠢的。现存的文化遗产如果消失,文化间的对话就不可能实现。”
人类文化遗产的毁灭,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增加了断层。在时间的长河中,许多文字和口耳相传的历史信息比较容易消失,而跨越千百年、保存至今的文化遗产实物,能很好地映照现实、发人深省,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说:“国际社会应重视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与科技变革中的驱动作用,并充分发掘遗产内在的智慧和价值,以推动创新,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助力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变革。”
共同的责任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人类文化遗产因自然原因遭到损毁的程度或速度,远不及人类暴力与冲突造成的后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二战以来,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国际社会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确立了以下原则:不论是国际性或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冲突各方必须尊重文化财产。
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通过了《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提出“无论属于哪国人民的文化财产的损害,都将构成对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会议形成通过了《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对二战以来形成国际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及各国遗产保护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理念——“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世界人民共有的、不可替代的财富”,并呼吁各国为保护人类遗产共同努力。目前,一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大会,在审议提名新的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会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可以说,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建立了针对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保护的规则。
但考虑到人类至今无法完全避免战乱的发生,因此,加强国际法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刚性约束十分必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国际社会理应携起手来,为防止冲突、缔造和平而努力,让枪炮远离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全球治理。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两次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并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国,发起并主导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积极与各国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做法,同各方共同推进遗产的保护修复、联合考古等。中国不断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正逐渐成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