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东亚合作的“领头羊”
◎项昊宇
导语:2025年3月22日,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在东京召开,3月30日,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在首尔举行。中日韩三边高级别会议密集召开,释放出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积极信号。
中日韩外长会被视为三国领导人会议的风向标。此次中日韩外长会的重要任务,一是为新一年三国合作定基调、做规划,二是为三国领导人会议作准备。王毅外长在会议中开门见山强调“远亲不如近邻”,重申了当前形势下中日韩合作的特殊重要意义。三国外长一致认为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中日韩有必要也有责任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三方就年内在日本举行第十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进行了沟通,同意努力为此营造良好条件和氛围。
经贸部长会则聚焦破解长期悬而未决的自贸区谈判僵局,重申将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自2012年启动谈判以来,三方已进行16轮磋商,关税覆盖范围从最初的70%商品扩大到目前的90%,会后的《联合声明》中写入“努力打造全球公平竞争环境”等内容。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指出,“乌克兰和中东战事延宕,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危及世界自由贸易体系。面对国际秩序大动荡时代,日中韩三国有必要切实深化合作”。
回顾中日韩合作26年来的发展历程,虽然充满波折,但取得了长足进展。
1999年11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期间,以早餐会的形式举行了首次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正式开启了中日韩合作进程。2007年,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发出倡议,主张举办定期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2008年12月,首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三方明确了三国伙伴关系定位,标志着中日韩合作正式进入机制化发展新阶段。2010年5月,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为三国合作拟定了路线图。2011年,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在韩国首尔成立,标志着三国合作的机制化水平得到固化提升。2019年12月,在中国成都召开的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为三国合作迈向第三个十年明确了努力方向。
目前,中日韩合作已经形成以领导人会议为核心、21个部长级会议为主体、70多个对话机制为支撑的全方位合作体系,成为东亚地区机制化程度最高、覆盖领域最广、内涵最丰富的多边合作架构之一。但也要看到,由于中日韩三国之间历史纠葛和现实矛盾交织,三国合作一路走来殊为不易。作为三国合作“风向标”的领导人会议,曾受到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钓鱼岛争端、日韩历史问题的冲击,未能连续举行。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延宕,叠加日韩矛盾的影响下,三国领导人会议和外长会从2019年12月成都会议后到2023年间中断四年,三国交流合作一度陷入停滞。
回顾历史,东亚区域合作素有“危机驱动”的特点。中日韩合作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寒流中开启,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则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应运而生。现在,随着美国对外政策急剧转向,全球地缘冲突频发,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国际形势似乎又一次来到了“危急时刻”。这种危机意识在日韩两国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大肆挥舞关税“大棒”,使日韩两国支柱产业面临严重冲击;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轻视盟友的政策倾向也加剧了日韩两国的“安全焦虑”。日韩有意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对冲“特朗普风险”。
韩国媒体指出,中方提议通过自贸协定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可以解读为向韩日“伸出援手”。前几年对中日韩合作“不甚上心”的日本,对于自贸区谈判的态度也开始转趋积极。石破茂内阁把主办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视为2025年“主场外交”的重头戏。
尽管外部环境变化是促使中日韩合作回暖的重要因素,但应该看到,三国合作更多来自内生动力。中日韩三国毗邻而居,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24%,货物贸易在全球占比近20%。中国已连续多年是日韩的最大贸易伙伴,日韩则是中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对象国,三国互为最主要旅游客源国。2024年三国经贸额超过7000亿美元,人员往来近2500万人次,彼此利益深度交融。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现实因素:日韩受制于长期形成的亲美政策惯性和对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忌惮,日韩外长在双边会晤时仍特意重申了要加强美日韩合作的决心,颇有一种担心得罪美国的意味。同时在涉及美国对外关税问题上,日韩也刻意回避与中方深入讨论相关议题,因此短期看,中日韩合作仍难以摆脱美国因素的干扰。
中日韩合作要行稳致远,仍需要下大力气克服短板和制约因素,当前应从三方面推动三边合作提质升级。
首先,三方要努力增进政治互信,提升合作水平。三方应积极安排领导人会议定期召开,确保为各层级各领域交流合作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同时三方应循序渐进推进政治安全领域的对话沟通,确保出现摩擦时能够及时沟通、冷静处理,避免因双边矛盾影响三边合作的推进。
其次,三方要深挖合作潜力,扩大共同利益。三国应争取早日建成高水平的中日韩自贸区,提升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同时深挖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医疗康养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做大合作蛋糕,强化利益纽带。
再次,三方要着力夯实民意基础。三方应积极弘扬东亚传统文化,以东方智慧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如通过亚洲校园计划、“东亚文化之都”等品牌项目以及中日韩艺术节、文化交流年、文化产业论坛等平台,扩大教育、旅游、地方、青少年、媒体、智库等各领域的国民大交流,努力增进三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实现从“居相邻”向“心相通”的升华。
展望未来,正如王毅外长在第10次中日韩外长会上用三个关键词为中日韩合作指明的方向:要当好东亚合作的“领头羊”,维护地区和平安全的“稳定器”,解决热点问题的“减压阀”。这是中日韩三国的责任与担当,也是符合三国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明智选择。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