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战火背后的博弈
◎秦 天 高婉莹
导语:以色列、伊朗互相大打出手,既是多年积怨使然,背后也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针对伊朗高级将领、核设施发动大规模袭击,伊朗也迅速予以反击,如向以色列发射多批次弹道导弹,对以色列的一些城市建筑造成毁伤和人员伤亡。这两个相距1000多公里的国家激烈对战,背后到底有哪些难以化解的矛盾?又该如何看待?
1979年之前,伊朗、以色列同为美国的亲密盟伴,两国的关系曾不错。但当时奉行亲美政策的伊朗巴列维王朝也被一些伊朗民众认为是“买办政权”,后来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后,反美、反以成为伊朗外交政策的一体两面,从此美、以和伊朗结下梁子,几十年来,前两者对伊朗进行的妖魔化叙事从未停止过。
伊朗和以色列为了扩大各自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和改善各自的生存发展环境,都采取了一些行动。伊朗的主要做法是在中东地区扶持亲伊朗的军政组织,如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也门胡塞武装,还有已流亡莫斯科的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等,它们被统称为“抵抗阵线”。而以色列则认为,这是伊朗对自己的“包围”,只有打垮伊朗,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才无可撼动。
这一过程中,所谓的伊朗核问题又是以色列和美国最头疼的事。对伊朗来说,伊斯兰革命后,自身长期受到美国的制裁和打压,必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而研发或拥有核武器就成为其国防安全的重要考量。而对以色列来说,伊朗若拥有核武器,则是对自己“生死存亡”的威胁,必须坚决阻止这一可能。以色列曾多次暗杀伊朗核科学家,这是其遏制伊朗核计划的极端做法。
本次以伊冲突,是几十年来,以伊矛盾的又一次爆发。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而以色列则发起对哈马斯史无前例的进攻。在巴以冲突刺激下,以色列全面改变其国家安全战略,不仅要置哈马斯于死地,彻底消灭,同时也不再容忍周边其他反以力量的存在,故也对黎巴嫩真主党发动了大规模攻势。2024年秋,真主党遭以军重创,领袖纳斯鲁拉被炸身亡,真主党被迫接受停火协议,退出战场。而真主党的弱化又成为叙利亚政权垮台的一个重要因素。2024年底,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倒台,巴沙尔流亡俄罗斯。至此,伊朗组联的“抵抗阵线”陆桥被折断。
惨烈的巴以冲突及其外溢,将以色列和伊朗的直接对抗推向了前台。以色列认为,哈马斯已被打残、真主党已被打弱、巴沙尔政权已逃,伊朗在以色列周围已失去了前沿威慑。此时,应乘得胜之机,再次扩大战果,利用以色列在伊朗精心培植的庞大间谍网络,直接攻击伊朗、削弱伊朗。
以色列的信心还在于:在2024年4月和10月的两次伊以导弹互射中,以色列精准摧毁了伊朗的一些防空系统及导弹生产设施,而伊朗的导弹命中率则不高,对以色列伤害有限,这使得伊朗的军事实力及其弱点暴露无遗。还有,以色列在2024年屡次定点清除伊朗革命卫队在黎巴嫩、叙利亚等地的指挥官,在德黑兰暗杀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也进一步增强了以色列对伊朗作战的信心。
本次以伊冲突的爆发,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放任。几十年来,以色列曾多次威胁打击伊朗核设施,并制定有详细的行动方案,但始终未能付诸实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不同意。美国认为以色列对伊朗动武的风险太大,甚至可能将美国自己卷进去。
而这次,特朗普对信心满满的以色列未予否决。冲突开始后,美国也没有对双方尤其是以色列施加足够的停火压力,甚至还在6月22日亲自下场攻击了伊朗的核设施。令以色列和美国没想到的是,这次伊朗的反击力度和水平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以色列只能草草收场。
从国际形势看,着眼未来,以伊冲突带来的外溢风险始终存在,其影响将是广泛和深远的。占有地利的伊朗,扼守霍尔木兹海峡。这条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的咽喉要道,占全球石油运输总量的1/5左右。以伊冲突期间,国际油价上涨约10%,中东地区的油轮运价飙升了50%。据有关金融机构预测,如果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油价可能会飙升至三位数。
以伊冲突期间,以色列冲锋在前,美国作为后援,全力提供武器援助甚至亲自下场,让世界再次看到了美以合作的无缝配合和他们的地缘政治野心。以色列大肆使用所谓的“定点清除”,多次暗杀伊朗军政领导人、核科学家,甚至威胁伊朗最高领袖的人身安全,已公然置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于不顾。
中东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区。中方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停火止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时指出:“各方应该推动冲突尽快降温,避免紧张事态进一步升级。”19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重点就中东局势交换意见,并提出四点主张:推动停火止战是当务之急,保障平民安全是重中之重,开启对话谈判是根本出路,国际社会促和努力不可或缺。20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的中东局势紧急公开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表示,双方应严格遵守国际法,坚定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大方向不动摇,坚持通过对话谈判推动伊朗核问题重回政治解决轨道。中方支持一切为重启伊核谈判所作的努力,相关国家应摒弃动辄威胁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的做法。
纵观以伊冲突全过程,中国与中东地区一些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出的劝和促谈的强音,形成的反战声势,对相关方尤其是以色列、美国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而以色列也在自身遭受损失的情况下“借坡下驴”。6月24日,以色列和伊朗就停火达成一致,但停火到底能持续多久,伊以和平是否真的到来,仍留下诸多悬念。中方愿继续同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凝聚合力、主持公道,为恢复中东地区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
(作者分别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