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的魔力密码
◎齐木格
今年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出圈,场均超25000人的上座率远超中甲联赛,其中尤以6月15日徐州奥体中心30823人的上座率创下新高。比赛视频在网络上的总播放量高达14.2亿次,央视频也为其开设了直播专栏,英国《卫报》称其“重新定义快乐足球”。
“苏超”是在江苏省人民政府统筹下,由省内13个地级市联合主办的业余足球赛,主打一个亲民、接地气。516名球员中仅29人是职业球员,且要求每支球队职业球员不超过3人,其余队员是教师、大学生、高中生、快递员、程序员等,年龄跨度从16岁到40岁。这些“身边的英雄”让观众倍感亲切。“苏超”的门票定价也相当亲民:100元以内,学生票只要20元。
对江苏观众来说,“苏超”是为家乡荣誉而战的草根舞台。“白天上班、晚上踢球”的队员构成,重构了体育与大众的情感联结,让足球从职业球员对奖牌的争夺变成了普通人可参与的日常。球员需满足户籍、学籍等属地条件,以强化“为家乡而战”的荣誉感,而“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楚汉争霸”“盐水鸭对决水蜜桃”“无(锡)所谓”“常(州)垫底”的揶揄调侃,体现的更多的是英雄相惜。这里没有天价的外援,只有街坊邻居的呐喊——足球回到了“好玩”的本质。
就文旅产业来说,“苏超”是一场“文化的泼水节”,是“为一场球赴一座城”的文旅新理由。常州,从球场上的最大“输家”,逆袭为场外的最大“赢家”,宣布本市A级景区对竞争方市民免票!整个端午假期,常州共接待对方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激增25%。盐城灵活运用“票根经济”,凭球票送鸡蛋饼,淮安推出“100元吃货套餐”,其他城市也使出浑身解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推出“宠粉大礼包”,积极将比赛的流量变成文旅的增量。
既要打比赛,也要赢服务。借赛事的举办,江苏各城市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南京市协调社区共享车位解决观赛者停车问题,常州市全城志愿者服务游客。球场也化身各城市的待客厅,球迷可带着烤好的食品入场,中场休息还播放各地方言“神曲”自娱自乐。
6月18日,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了《“苏超”赛事影响力与融合发展调研》报告,分析“苏超”火爆的原因。根据调研报告,以下都是答案的选项:政府引导、科学运营;顺应民众需求、群众参与度高;亲民的票价、高性价比的体验;经济发展水平、家乡荣誉感;各地特色文化的碰撞、社交媒体的成功运用;一项赛事服务、多项文旅融合……总之,“苏超”的火爆是体育、文化、经济与社会等多重因素共振的乘数效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表示,“苏超”热度攀升,一方面反映出群众对多元化和群众性的体育赛事、运动健身热情高、需求大,也展现出我国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当足球回归百姓,体育就有了生命力。比赛正酣、风头正劲的“苏超”,正重塑着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它不仅是看台上的风景,更是大众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方式。大众参与、快乐体育,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