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张 宁 苏继影
导语: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稳居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被80余国纳入外汇储备。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可期。
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有很多,直观来说,有“方便、省钱、安全”三大好处。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重要体现。
意义非凡
对个人来说,人民币国际化能带来很多便利。如出国旅游、留学,可直接使用人民币,像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商户就支持用支付宝进行人民币结算。个人境外投资也能通过“港股通”“跨境理财通”等用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
对企业来说,能“省两笔钱”。一是免汇兑成本,直接用人民币结算,能省去1%~3%的美元兑换手续费,以年贸易额1亿美元计算,可节省百万美元。二是规避汇率风险,不必担心美元升值导致利润蒸发。此外,还能拓宽融资渠道,如中资企业可在境外发行融资成本低于美元债券的人民币债券。
对国家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摆脱对美元及其结算体系(SWIFT)的依赖,提高金融安全性和金融话语权。如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被美国踢出SWIFT,俄罗斯就使用人民币结算中俄贸易,绕开了美元制裁。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于减轻外汇储备压力,无须囤积大量美元外汇。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带来像掌握金融话语权和“定价权”这样的隐性福利,如2023年阿根廷用人民币买中国光伏设备,价格直接按人民币计价,中国企业不用担心美元波动吃掉利润。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推动币值长期稳定,减少国内通胀压力。总体而言,当人民币从“中国的钞票”变成“世界认可的资产”时,带来的红利是全方位的。
历史进程
在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前,我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理体制,人民币不能兑换成其他货币,也不被允许出入境,中国的国际贸易主要依赖美元、欧元等外币完成。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量与全球贸易的增长,实体经济和个人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与投资的客观需求显著提升。20世纪90年代,我国与越南、蒙古等周边国家签订协议,允许边境贸易用人民币支付。2000年后,我国与日韩、东盟等建立货币互换网络,以规避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2004年人民币开始离岸试点,在港澳启动个人人民币业务,为境外人民币存款和汇款铺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欧元大幅贬值。由于我国持有巨额美国国债,考虑美元资产安全,同时也因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2009年7月,我国颁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开始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性破冰,同年在上海、广州等5个城市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允许企业用人民币报关出口,避免美元汇率风险。不久,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并推广到伦敦、新加坡。
如果说人民币跨境结算是基础土壤,那么投融资职能则构成人民币国际流动的关键通道。在直接投资领域,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颁布相关办法,建立人民币双向流动的制度框架。从此,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2年的2840.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8.25万亿元。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建设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截至2025年4月末,CIPS系统已覆盖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显著增强了人民币跨境服务的韧性与包容性,还为一些受单边支付制裁影响的经济体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清算通道。
自2014年起,我国相继推出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双向投资机制,这为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境内的股市债市搭建了高效桥梁。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关键标志是跻身全球储备货币体系。2016年,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2022年,IMF将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人民币跃居全球第三大权重货币,这是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韧性与金融改革成效的高度认可。
截至2024年末,全球已有80余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境外机构和企业来华发行熊猫债(人民币债券)2000亿元(同比增长32%),标志着人民币国际融资功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A股纳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全球指数,以及中国债券入选彭博巴克莱全球指数、摩根大通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等里程碑事件,也显著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认可度。
如今,人民币国际化已实现了从跨境结算向投融资、储备货币等职能的全链条延伸,走过了从区域化到全球化(最初在港澳台、东盟周边,后来扩展到全球)、从离岸驱动到在岸驱动(2015年前主要靠离岸市场,之
面临挑战
一是如何应对美元霸权的惯性冲击。尽管美元的国际信用和地位有所下滑,但短期内,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仍难以撼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目前,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近60%,国际支付份额达42%,在大宗商品定价(如原油占比85%、黄金占比72%)以及全球衍生品市场(占比63%)中保持着垄断地位。凭借美元霸权,美国频繁运用“金融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如2023年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伊朗实施SWIFT断联制裁等。这些恶劣行径,虽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元信任危机的加剧,但也让各国在去美元化过程中顾虑重重。一方面,各国希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另一方面,担心因去美元化行动触发美国的报复,导致自身经济受损。这种矛盾心态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来自美元霸权惯性的强大阻碍。
二是如何减弱或消除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地缘政治因素不仅诱导相关国家将人民币与美元直接比较并进行选择,也使其基于自身利益采取谨慎和保守态度。以中美科技战为例,2024年科技战升级期间,境外机构人民币存款规模短暂下降5%。地缘政治摩擦既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也让国际投资者对持有人民币资产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在一些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导致贸易和投资环境恶化,影响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使用。部分国家出于政治考量,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人民币的流通与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拓展。
三是如何增强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中国的投票权仅占6.4%,远低于美国的16.5%。在全球最重要的跨境支付系统SWIFT董事会中,中国尚无席位。这导致人民币在跨境清算、争议解决等关键领域缺乏制度性保障,难以充分维护我国的金融利益与诉求。国际金融规则话语权的缺失,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不公平的规则约束,如在跨境支付手续费、资金流动限制等方面,人民币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了在国际支付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是如何平衡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安全。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一方面,过度谨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会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使得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与融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过度开放资本账户又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在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是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深入必须解决的问题。
扎实推进
短期措施。面对美元体系不稳定带来的冲击,要构建有效的风险缓冲机制。在外汇储备结构方面,中国可提升黄金储备,增持金砖国家主权债、通胀保值债券等抗风险资产,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程度。在稳定人民币汇率环节,可通过重启逆周期因子调节,增强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设立5000亿元跨境资本流动平准基金,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情况,在必要时及时干预市场,完善应急流动性安排,保障区域贸易结算稳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与东盟货币的互换规模至1.5万亿元,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等。
中期措施。重点在于打造“数字支付+离岸市场”双引擎,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核心策略。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人民币的支付场景,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竞争力。加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与数字人民币的融合,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效率。依托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组合产品,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投资需求,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活跃度与吸引力。
长期措施。如完善和实施“大宗商品锚定+多边机制突破”战略,这是打破美元垄断、构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将上海原油期货、大连铁矿石期货纳入全球定价体系,推动稀土、锂矿等优势资源人民币计价,提升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联合东盟打造“10+1”货币合作框架,试点区域外汇储备库,推动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在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中争取更多话语权;等等。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当前美元信用波动、全球经贸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既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也蕴含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进程的稳步推进,将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