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报告厅 >

从“发展洼地”到“云上贵州”

发表时间: 2025-08-13      来源: 《时事报告》2025/08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导语:新时代的贵州后发赶超,一些方面冲出了“洼地”,有的领域攀上了“高地”,贵州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是中国西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曾经的贵州,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今天的贵州,高路入云端,“万桥飞架”造就“交通高速平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全面塑造贵州产业发展和开放新格局;今天的贵州,乘“云”破浪抢新机,加快向“信息高速平原”迈进,是8个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国智算资源最多和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实现了从“发展洼地”到“云上贵州”的跨越,正在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奋力展现贵州新风采。

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贵州考察,多次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贵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决把全省工作重心从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转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上来,大力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发展转型,推动发展方式加快从总量扩张为主向总量与质量协同提升转变,从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逐步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为主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作用转变,持续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7万亿元、增长5.3%,今年一季度、上半年经济增速均为5.3%,经济基本盘持续稳固。

从严管政府投资入手,加强项目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1+3”政策体系,引导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市场意识、质量效益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转变主要依靠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全省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20年的17.9%提高到2024年的34.1%,“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成为全省上下普遍共识。

构建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贵州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远谋近施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在现代化工业体系、现代化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六大体系”上下功夫,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提升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第一位,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六大产业基地”,逐一明确市县主导产业,战略性推进“富矿精开”,创新产业链图谱和在建项目、在谈项目、拟招企业“一图三清单”滚动推进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贵州战法”,努力形成3个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3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酒烟煤电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向高端化延伸,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较2020年底提高22.9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贵州牢记总书记“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的重要指示,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支撑行动,坚持算力、数据、应用、产业协同联动,引进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智算中心,全省在建及投运重点数据中心48个,算力规模达85Eflops、智算占比超过98%;落地建设了全球首条400G算力通道,可直接连通全国42个主要城市;已经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万用户提供了云渲染算力服务,全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居全国前列

对标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产业化。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实施经营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项目提质增效攻坚“四大行动”,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兴义万峰林、铜仁梵净山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全省5A级景区达10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146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100座高桥有近一半在贵州,“村超”“村BA”火爆出圈,“红飘带”“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等标志性项目建成运营。

游客在贵州省平塘县“天空之桥”服务区观光,享受贵州特有的“桥旅融合” 杨文斌∕摄

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足“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打造肉牛、辣椒、茶叶3个千亿级特色产业和食用菌、中药材、竹、油茶、刺梨5个百亿级优势产业。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蓝莓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猕猴桃、太子参等种植规模全国前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6%,“老干妈”等品牌的辣椒酱畅销全球,贵州抹茶出口到40多个国家。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贵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国资国企、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开发区等领域推出一批重点改革事项,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对科技平台、技术、人才、资金、政策进行集中统筹,重组整合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推进科技创新,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中国天眼”建成并向全球开放,桥梁、水电工程、铝及磷、白酒酿造等领域资源开采、设计施工和生产加工技术全国领先。

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建设对外开放通道,全省每个市州有机场,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里程超9000公里、居全国第5位,高铁里程1808公里,贵阳成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之一,今年即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北上长江、南下珠江水运通道加快贯通。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以东南亚、南亚、中亚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推动新能源电池、白酒、轮胎、吉他等更多“贵州制造”走向国际市场,202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13.5%,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总额增长85.8%。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遵义打造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努力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贵州贡献,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贵州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出新绩

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美丽贵州建设,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举办了13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3%,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主要河流出省断面水质全部优良,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1000多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3789.93平方公里、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石漠化面积近十年来减少了一半。3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经济占比提高到48.8%。

牢牢守住安全和民生底线

贵州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坚决守住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底线。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粮油储备任务,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实现双降。国家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实现“九连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每年70%左右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基层“三保”底线兜牢兜实。大力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省外务工劳动力稳定在600万人左右。大力实施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行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经济增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每年都有新变化,“十四五”新增高等教育学位15.4万个,更多贵州孩子有机会上大学。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诊运营,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次中心建成投用,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体系加快健全,老百姓就近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逐步提升城乡低保群众、福利院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标准,让大家一起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当前,贵州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网站编辑: 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