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政策·交流园地 > 宣传动态
卅载中国行,他乡亦故乡
发表时间:2023-03-23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卅载中国行,他乡亦故乡

◎萨 维(埃及)

  我叫萨维,来自埃及,是山东省济南市青年政治学院的阿拉伯语教师。来到济南之前,我先后在兰州、长治、北京等地工作,迄今已有30年了。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自己也一步步融入这里的文化和生活,中国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1992年我受聘到兰州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工作。9月13日凌晨,我乘坐的班机在大雨中降落在兰州机场。在一家颇有特色的清真餐馆里我学会了筷子的使用,我学着把面饼掰成小块,扔到汤里,吃上了落地后的第一口热饭。学会用筷子是我来中国后的第一堂文化课。两根彼此独立的竹棍,需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团结、友爱、宽容、协作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精神,竟蕴藏在这双看似不起眼的筷子里。

  我入住的外教公寓里,电视、冰箱、家具等一应俱全,水电气暖全部免费,工作人员的服务可谓周到细致。因长途旅行而略感疲惫的我睡得很香,丝毫没受到时差影响。周五上完课,来到了一个回族坊,遇到了一位20世纪80年代末访问过埃及的学者,他曾受到当时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接见。他很热情地招待了我,还给我送来新鲜的水果和羊肉。他说:“你来到中国,是我们的贵客,我们应该款待你。”慷慨、善良、勇敢、宽容是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共同之处。我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哈提姆不是阿拉伯人,他就是中国人。”这里的“哈提姆”在阿拉伯文化中指慷慨善良的人。我和中国学生们每到周末就会一起逛夜市,一起吃美味的中国饭菜。一次饭后,我们在黄河边漫步时看到了象征母亲河的雕像。我对学生们说,在埃及,我们说“谁喝了尼罗河的水,他就会回来”,现在我喝了黄河水,我还会回来的。后来,我又到中国山西的长治学院工作,履行了我离开兰州时对学生们的承诺。

  1998年8月,我到了北京,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工作。在此期间,我见证了北京的发展和繁荣,见证了学校基本建设的改善,让我感受到了这里的蓬勃活力。我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更多地见证了中国人的伟大成就。我看到了中国创造的前所未有的脱贫奇迹,看到了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看到了人权保障和妇女权利保障工作的进步,看到了中国向世界提供了数以亿吨的粮食援助,看到了中国向数十个国家提供新冠肺炎疫苗,看到了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不懈努力。

  2021年8月,我来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市随处可见的是欣欣向荣的文明景象。这里有高耸的大楼、宽阔的道路、攘来熙往的商场,善良、友好、自信的人民。这里发生的了不起的成就和变化都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创造的。我和家人住在学校租赁的房子里,儿子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妻子在家操持家务。这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但这里的师生团结一致防疫抗疫,将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公共空间配有充足的防疫物资,学校和社区定期进行核酸检测。中国正以其特有的团结自信和制度优势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团结、友爱、豁达、信心、活力,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精神的力量正充满每个人的心灵。

  我深爱我的祖国埃及,也深爱中国这片热土。埃中两国在历史上曾建立起深厚友谊,现在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希望两国之间继续深化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奋斗。

  (作者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阿拉伯语专业教师)

  责任编辑 颜学静 何雨蔚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