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风情独特、和谐共生、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加强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在“两个结合”中弘扬广西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弘扬广西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充分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确保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魂脉”与“根脉”相统一。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定不移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化创新发展,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部门和各类智库的力量,融通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和新媒体等各类载体,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广西民族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自觉服务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力添彩。坚持民族文化与革命文化相贯通。着眼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深入研究瓦氏夫人、刘永福、冯子材、韦拔群、李天佑等历史人物,以及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历史事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综合运用民族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多元”与“一体”相融合。不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赞誉和“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使命,坚守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创新举办“新民歌大会”和“桂林艺术节”,办好“壮族三月三”等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持续提升“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广西有戏”“刘三姐歌谣”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持续增进广西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始终坚持创新创造,在传承发展中绽放广西民族文化的时代光芒。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创新思路,推动文化与市场相适应。既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又坚持市场化思维。把握甑皮岩遗址、合浦汉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大机遇,积极对接国际国内头部文旅企业,策划实施重大文旅项目,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精品,展现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创新形式,推动传统与现代相衔接。推动壮锦、瑶绣、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梧州龟苓膏等非遗与高端品牌企业合作,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研发改良产品,打造民族潮牌服饰和食品品牌。应用全息影像、虚拟触摸等数字化技术,做好花山岩画等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加强壮剧、彩调剧等地方戏曲的创新性表达、沉浸式体验,增强游客的文化参与感、体验感。创新机制,推动政策与行动相协同。积极构建大文化工作格局,优化完善大健康和文旅产业指挥部、文艺创作工作联席会议等平台机制,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强化财政、税收、考评等政策保障,力促全区各地、各部门、社会各界在更深层次上同频共振,在更广领域中同向发力,推动形成联动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始终坚持交流互鉴,在对外宣传中彰显广西民族文化的时代魅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区,广西发挥民族文化与东盟各国文缘相近的优势,秉持中华文明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勇担使命、主动作为,重点面向东盟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拓宽文化交流平台。持续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传统医药论坛、视听周、音乐周、戏剧周、电影文化周等系列文化活动,打造“春天的旋律”跨国春节晚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品牌,开展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友谊赛、中国—越南国际边关“春龙节”等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建成一批边境文化长廊、国门书屋、国门文化大院,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人员交往、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彰显中华文化特色,创新人文交流。加强方式载体创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展播,译制播出国产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影视作品,推动优秀出版物多语种版权输出,讲好中国故事。强化互联网思维,用数字化赋能广西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和各类移动平台,努力创新话语表达、提升叙事技巧,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不同的文化群体,精准施策、精准传播,以普通人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接受度。做好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加强广西史前文化、铜鼓文化、骆越文化、“那”文化、岭南文化和历史名人资源等的挖掘阐释,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大力宣介织锦、陶瓷、竹编等民族工艺品,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壮医药、瑶医药等民族医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民族文艺,以及“三月三”歌圩节、霜降节、盘王节等民族节庆,让国外民众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