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中国
◎李浩洋
纪录片《中国绣娘》全片共五集,通过25名绣娘的个体故事,串联起苏绣、蜀绣、湘绣、粤绣、汴绣等主要绣种,以及苗绣、彝绣、锡绣等少数民族绣种的技艺传承与文化表达。
作为导演,多年前我就有拍摄中国刺绣技艺的想法,但一直没有落实,主要是因创作条件有限。中国刺绣,美于纤毫、美于变幻、美于色彩、美于一针一线积累的时间质感,但以前的摄像机在微距摄影、色彩深度和画质分辨率上远不如今,而现在随着摄像技术的进步,呈现精良的中国刺绣到时候了。
规模化、体系化地呈现中国刺绣,不是只为讲好一个作品、一个技艺那么简单。绣娘们不仅是非遗传人,她们也是女儿、妻子、母亲,也是徒弟、师父、传承人、开创者。她们把对生命的领悟、美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都融入了作品之中,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与艺术的融合。我们要通过《中国绣娘》的拍摄,忠实地记录下中国绣娘的非凡技艺与美丽心灵,让人们看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是经过了怎样艰难而卓越的沉淀与发展。
刺绣是一种与文化紧密关联的艺术。北方的花毡绣,粗大的针脚和旷达的画风,不仅来源于羊毛毡线的本地材料,也源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辽阔天地的独特体验。西部少数民族刺绣中的虫蛇鸟兽、花草菌木,全都来自本地绣娘在山野间的真实生活体验,自然带着大山的缤纷色彩,而南方的刺绣与海洋关联,思乡情愫深厚,东部的刺绣精致细腻,像江南春雨、草长莺飞。绣娘们看到什么就绣什么,喜欢什么就绣什么,自由自在地创造着。因此,《中国绣娘》就以东西南北中的地域划分,将刺绣技艺与中国的山河地理、族群记忆、女性力量融为一体,以最大限度地全景式呈现中国刺绣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传承,构建好一部“针尖上的中华文明史”。
我们通过刺绣拍摄解码中国美学。从宋代《溪山行旅图》刺绣到战国楚墓罗地龙凤纹复原,从广西壮乡的太阳星芒纹到江南发绣的禅意留白,你会发现刺绣无论在形式和技艺上如何千变万化,它表达的都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对美好事物的想象。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哦,这是中国刺绣。这是只有在中国独特的大好河山和人文底蕴中,才会产生的独特美学,正如洛阳雀金绣传人王丽敏所说:“我们绣的不是图案,是中国人对美的信仰。”
镜头是对抗时间的武器,我们以影像为针线,抢救性地记录濒危技艺。如海南黎族“龙被”仅存5名传承人,北京宫廷绣因氧化风险深藏故宫地宫不被世人所见,黑龙江靺鞨绣的“三角针法”面临断代,而摄制组把它们记录了下来。深圳文博会上热销的靺鞨绣口罩、苏州“姚绣”推出的咖啡文创……我们记录下中国刺绣在当代的破圈实验,缝合起刺绣与现实生活的裂痕,探寻着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每到一地拍摄,我们都受到绣娘们热烈欢迎。多年来,她们默默无闻的坚守和对刺绣的理解热爱,如今,终于有了表达的通道。她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用生命诠释中国文化精神的修行者。黎锦传承人符秀英,为了复原失传的龙被,租地种植海岛棉,在槟榔林中寻找天然染料,当第一幅“麟凤呈祥”龙被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开时,她抚摸着丝线低语:“祖辈的东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北京宫廷绣复刻者何晓霞,带领团队在恒温恒湿的绣房工作,采用“悬针绣法”——手不能触碰底料,每绣完局部立即覆盖防光膜。当她成功复刻出明代顾绣《洗马图》,深藏地宫的宫廷绣技法终于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何晓霞在故宫织绣专家宗凤英病逝后捧着其毕生研究手稿彻夜研读的画面,让摄制组集体静默——那是中国刺绣艺术跨越生死的传承接力。
湘绣大师李艳,她的女儿刘雅放弃高薪金融工作回乡传承,却在艺术馆火灾中失去所有藏品,而后母女在废墟上重绣《千鹤图卷》的决心让摄制组深受感动。李艳将焦黑绣片与新作并置,命名为《不朽·传承》:“绣品会消亡,但针脚里的精气神永远烧不毁。”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力,成为这部纪录片的动人篇章。
对观众,我们期待三重共鸣。
第一层,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广州钉金绣嫁衣以12斤重量承载一代代母亲对女儿深情的祝福,剑河苗族的锡丝纹样暗藏一个民族漫长的迁徙历史……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中国绣娘手中的每根丝线,都缠绕着她们对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承载着长达数千年的族群记忆和文化沉淀。这是中国女性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的文化史诗。
第二层,是重构中国女性叙事。云南楚雄彝绣非遗传承人丁兰英为了生计曾经外出打工,而孩子求妈妈回家的哭声,最终让她回到了家乡。她以刺绣技艺开办工坊,带动了家乡和她一样的绣娘一起,用勤劳的双手绣出锦绣天地。在深圳文博会上,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说:“3万元收入对农村妇女是救命钱,刺绣让她们在炕头上挣到了尊严。”中国绣娘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我们希望通过纪录片展现好绣娘作为文化守护者、经济带动者、艺术创新者的多元角色,展现好在时代的浪潮中,全体中国人是通过怎样的群体努力,迎来个体的尊严和世界的尊重。
第三层,启迪当代生活哲学。苏绣大师姚惠芬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被西方学者跪拜致敬,因其《骷髅幻戏图》用48种针法演绎生死命题;台绣艺术家林霞从西湖蛛网获得灵感,以“纤艺绣”让传统刺绣跃入装置艺术领域;汴绣传人苗炜58岁攻读硕士,将古老汴绣融入丰富的现代空间;潮州陈璐璐用现代美术重构传统纹样,证明“守旧不等于传承”。中国非遗不是收藏在博物馆里冰冷的标本,而是温暖的时代记忆、创新的密码、鲜活的创造。
拍摄《中国绣娘》的几年里,我们跨越28个省级行政区,记录下数百个小时原始素材。当黎族阿婆的龙被纹样与故宫复刻的宫廷绣并置,当贵州苗绣的蝴蝶妈妈蹁跹于“村超”的舞台,我们清晰看见,一根丝线,如何串联起山河岁月的经纬;一枚银针,怎样精绣着文明的密码。在这里,传统与当代和解,技艺与心灵共鸣,东方与世界对话。正如蜀绣大师孟德芝谈及双面三异绣时所说:“十年练技,三十年修心,针脚里藏着做人的道理。”这些信仰,在千针万线中,绣出的是一个文明古国最深邃的生命力。
(作者为纪录片《中国绣娘》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