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水 润泽小微
◎陈菁杨 林黄奕 聂小成
导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遍布各行各业,是我国经济最广泛的基础单元。但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利润率低,盈利困难,对成本减免和金融支持有很大的需求。
2025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支持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解决融资难势在必行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共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156万户,占全国经营主体总数的96.5%,是市场经营主体的绝对主力。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在稳定经济、科技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限于规模体量,小微企业在融资需求上普遍“短、小、频、急”,加之银企信息不对称,它们的资金缺口长期难以解决,因此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就能够显著改善它们的经营状况,并为它们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当前,我国一些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很大,获取融资难度也高,加强对它们的金融服务,能够精准为它们的发展注入动能,支撑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据《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4年三季度报告》,小微经营者创造的就业岗位平均为3.9个,以2023年底中国注册个体工商户数量为基础进行测算,能够带动至少2.9亿人就业,并且以青年就业为主。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将直接稳定我国的就业基本盘。
需要组合拳持续发力
近年来,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我国聚焦“增供给、降成本、提质效、定向支持”,落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增供给,打通融资渠道。2024年10月,由金融监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在区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通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融资需求,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推动信贷资源直达小微企业。
降成本,提升可得性。2025年3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的平均利率约为3.6%,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融资实现了减负。同时,大力整治银行保险机构和助贷机构违规向小微企业收取附加费,清理隐性成本。
提质效,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风险状况和偿付能力等,我国合理确定了续期贷款风险分类,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同时改进服务流程,增强便利度。
定向支持,重点关注科技型企业。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支持企业成长壮大,同时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针对成长期科技型企业,丰富融资模式,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针对成熟期科技型企业,鼓励通过并购贷款支持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保险机构通过共保体、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等,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多维度解决症结问题
《措施》从多个维度发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在服务扩容方面。一方面精准施策,引导信贷资源直达基层。首先,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各省、市、区县为抓手,组织开展企业走访,全面摸排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把企业名单推荐给银行,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针对外贸、民营、科技、消费等领域,实施倾斜政策,引导银行主动对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加大对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措施》还修订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为精准施策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优化信贷结构,满足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首先是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法人类贷款、民营类贷款投放。其次是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最后,支持小微企业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打通直接融资通道,引导社会资本向创新型企业聚集。
在科技赋能质效提升方面。强调运用数字化和科技手段,提升融资的便捷性、速度和安全性。首先,利用科技手段发展线上贷款,提升线上贷款效率。其次,及时完善反欺诈模型规则和技术手段,强化智能风控,保障业务安全。最后,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深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措施》在建立长效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体系上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比如,定期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开展监管评价、评估,强化银行小微金融战略导向。抓实尽职免责工作,保证信贷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做到“善贷”“愿贷”“敢贷”。健全普惠金融事业部机制,规定业务绩效考核权重,确保动力支撑。
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管理,《措施》要求制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差异化标准,同时在核销空间和核销上限上予以倾斜,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同时,构建小微企业融资良好生态。如深化小微企业信用建设和修复工作,支持将小微企业融资成效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评价等。
科技赋能下的关键点
《措施》的落实,科技的赋能至关重要,需要重点围绕三个关键点精准发力。
一是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小微企业涵盖千行百业,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生命周期和差异化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精细化、差异化的信贷服务体系,精准匹配企业融资需求,努力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切实提升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要深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全面识别企业的信用状况,以实现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动态监控与信息安全防护,同时完善自动化的授信审批和线上贷款流程,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的融资服务。
三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政策端,通过减税降费、产业政策引导等方式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增强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以激发更多融资意愿。在供给端,落实信用信息共享,构建更精准的企业风险画像,降低金融机构调查成本,提升风险识别精确度。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