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推荐 >

衣冠华彩

发表时间: 2025-07-16      来源: 《时事报告》2025∕07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高春明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在华夏大地上,人们用华美的服饰装扮自己,彰显身份,标示彼此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和风化礼仪,它像活化石一样反映着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和民俗。

尊卑有序:上古服制

商代,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服装具有了划分身份等级的功能。殷商初期,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大规模的丝织生产尚未得以确立,一般百姓主要使用粗布和毛褐材料制作衣服。后来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传统的织机上安装了提花装置,织造出各种图纹,由此,用以昭示和区别身份等级的冠服制度开始确立。

到了周代,纺织技艺大大提高,国家出现了专门为贵族生产丝绸的作坊。衣冠制度也因此作为一项重要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了起来。当时,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各有等差,服饰贵贱有别。到了周代后期,冠服制度被纳入“礼治”的范畴,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服饰也异彩纷呈,如楚国崇尚戴高冠,贵族男女不仅穿丝履,还在履上饰珠翠;魏国男子喜欢在黑衣之外加罩白色罩衣;齐国则从齐桓公开始,举国上下皆尚紫服;秦国崇尚武力,勇士头上皆裹红巾;赵国的儒生身穿褒袖长衣,足蹑方履,走起路来两袖翩翩。

春秋以后,中国还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服装——深衣。深衣就是长衣,具体的做法是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广泛欢迎,后世的袍褂、长衫等,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产生的。

古朴典雅:秦汉礼仪

秦代的服饰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崇尚黑色,在款式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基本形式。

汉初建国,服饰沿用秦朝旧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朝廷才正式议定了车服制度。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主,它是在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不分男女均可着之。汉代袍服衣袖宽博,尤其是臂肘处做得十分宽大,形成圆弧,但到了袖端,则明显收敛并装上袖口。人们还会在袍的领、袖、襟、裾等部位缀上缘边,绣上各种美丽的花纹,使袍变得更加精美。

从湖南长沙楚墓的帛画和湖北、山东、山西等地出土的陶俑、木俑来看,西汉时期妇女的深衣,穿在身上可以缠绕数道,每道还有花边露在外面,层层叠叠,十分美丽。还有一种深衣,下摆被裁成三角,上广下狭,穿着时叠压相交,绕体一周,宛如燕尾。从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出,在这种深衣边饰上,还常常有狭长的飘带垂下,别具情趣。

潇洒飘逸:魏晋风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服饰风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同时,佛教的传播、玄学的盛行,使得魏晋服饰崇尚飘逸洒脱。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无不大袖翩翩。衫子的颜色以素雅为主,尤喜白色。这种不拘礼法、崇尚自由的服装风格在江苏南京南朝墓出土的砖印壁画上可以看到。在名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壁画中,几位雅士穿着单衫,袒胸露脯,散淡超脱,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裤子的盛行时期。受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士庶百姓崇尚穿长裤。裤子的款式相当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大多做得十分肥大,俗称大口裤。

雍容华美:盛唐气象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京师长安是世界著名的都会和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据《唐六典》记载,和唐朝政府来往的国家有300多个,最少时也有70多个。对于外来的衣冠服饰,唐朝政府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使唐代的服饰变得更加丰美和华丽。

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服装的主要形式,一般用织有暗花的料子制作,并以颜色区别等级。在袍服的下部,通常还施有一道横襕,名为“襕衫”,这种襕衫一直延传到宋代。

唐代女性的服饰瑰丽美艳,风格大胆开放。初唐时期,妇女服装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盛唐以后衣袖日趋宽大。衣服的领子在盛唐以后流行袒领,里面不穿衬衣,袒露胸脯,所谓“粉胸半掩疑晴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等诗句,吟咏的就是这种装束。除衫襦外,唐代女性还穿一种名为“半臂”的短袖,一般做成对襟,长及腰际。

唐代妇女还喜欢在肩背上披搭一条帛巾,形似披风。帛巾的材料,以轻薄的纱罗为之,上面印画各种图纹。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及山西太原金胜村墓壁画所绘的妇女,就做这种打扮。还有一种帛巾,长度达两米以上,将其缠绕双臂,酷似两条飘带,走起路来飘飘若仙。

唐代贵族女性的裙饰也很有特点,如安乐公主用百鸟之羽制作了一条“百鸟裙”,裙子颜色会随着光线的不同而变化,华美异常,名噪一时。各阶层妇女纷纷效仿,一时间山林中奇禽异鸟几乎被捕无遗。后由朝廷出面禁止,才有所收敛,但也未能禁绝。后世所谓的翠纹裙、翠霞裙及孔雀罗裙等,均由这种裙子发展而来。

清新雅致:宋式美学

宋代的理学对当时人们的衣冠服饰影响明显,崇尚素简。所以,宋代的衣冠服饰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前,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

宋代男子服装以圆领袍衫为主,除此之外,上自帝王,下至百官,除了参加祭祀典礼、隆重朝会外,平时一般都戴幞头。后来,幞头演变成帽子,其中公服幞头以硬翅为多,展其两脚,形如直尺。

宋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内敛,女性穿着罗衫时多在里面加入衬衣,有的还在衫子里面缀上一层衬里。宋代妇女所穿的衫被称为“大袖”,多作正式服装。这种大袖样式,在敦煌莫高窟壁画、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有具体反映。大袖的演变形式,叫“背子”。背子是一种便服,形制与大袖相似,只是衣袖做得比较窄小,不如大袖宽阔。穿着时可以把它罩在襦袄之外,也可衬在大袖里面。这种背子,上自后妃,下及婢妾都可以穿着。士庶妇女因为劳作的关系,也喜欢穿简洁的背子。

宋代的女性服饰用色,一般比较清淡,如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质朴清秀为雅,而下裙颜色则较为鲜艳,有青、碧、绿、蓝、白及杏黄等。贵族妇女还喜欢用香草浸染裙子,穿在身上能散发出阵阵香气,深受欢迎。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子公服多从汉俗,并以颜色及纹样区别等级。蒙古族妇女服饰亦以袍服为主,其制多用左衽,袖口较为紧窄。汉族妇女仍穿襦裙,受蒙古族服饰影响,有时也用左衽。

整饬回归:大明复兴

明朝统治者对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相当重视,在服饰上,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制定了新的服制,并数百年间变动不大,只是在服装的颜色及禁忌方面做了些具体的规定,如不许官民人等服蟒龙、飞鱼、斗牛图案,不准用黑色、黄色和紫色,不准私穿紫花罩甲等。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江南士人的服饰逐渐趋向华丽鲜艳,质地追求丝绸绫罗,式样奇异翻新。这一趋势的出现,与明代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男子头上的儒巾飘逸洒脱,女子身上的比甲柔媚紧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市井风情画。

明代男子的服装以袍衫为尚,妇女服装大多仿自唐宋,一般用右衽。背子也是明代妇女的常用服饰,其基本样式和宋代大体相同。

比甲是一种没有袖子的对襟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为长,据说产生于元代,先为皇帝所穿,后来才普及于民间。到了明代中叶,妇女穿着比甲已成风尚,并大多流行在年轻女子中间。到了清代,比甲仍盛行不衰,后来的马甲就是由比甲演变而来的,可以说是比甲的短款。

上襦下裙,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裙子的颜色崇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用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被称为“月华裙”。此外,还有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时称“凤尾裙”。

多元共生:满汉融合

清代男子,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代长袍多开衩,官吏士人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开衩之袍,袖口装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因其形似马蹄,故称“马蹄袖”,平时袖口翻起,行礼时则放下。不开衩的袍褂,俗称“一裹圆”,为百姓服饰。

清朝职官的褂子,颜色上黑中透红,另外在胸背正中还各缀一块补子,形制是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大体与明朝相同。还有一种长度仅及腰际的褂子,便于骑马,所以被称为“马褂”。清代普通女性穿袄裙、披风。披风是外套,作用和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袄小袄。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多为红色。裙子的样式初期保存有明代的风格,有马面裙、凤尾裙及月华裙等,后来随着发展也有许多变化,如有在裙子上装飘带的,也有在裙幅底下系以小铃铛的,还有在裙子下端绣水纹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披肩则是妇女披搭在领肩上的一种小型服饰,通常用质地厚实的布帛制成,一般裁制成方形、圆形或菱形。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披肩也常常被裁制成如意头式,前后左右各饰一硕大的云头,因此得名“云肩”。一种最为讲究的云肩用白绫裁制,前后两面刺绣花鸟,缀上金珠、宝石、钟铃,行动时叮当作响,使穿着者显得俏丽动人。

综上而言,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汉代的古朴、魏晋的飘逸、隋唐的雍容、宋代的雅致、明清的华丽……这种服饰之美如同绚烂的人文画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舒展开一幅生动的历史图卷。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然而那份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尊重亘古常在、历久弥新。

(本文摘编自《中国文化之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衣冠华彩》一文)

网站编辑: 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