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推荐 >

在以文赋能中扛好挑大梁责任

发表时间: 2025-07-16      来源: 《时事报告》2025∕07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徐 缨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的明确要求,也为更好发挥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战略作用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江苏是文化大省、科教大省,文脉悠远深厚、科教繁荣发达,人文资源丰富多元,人文经济富有特色。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在发挥资源优势、增强人文动力上下功夫,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江苏贡献。

突出思想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修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的实施办法,推动提高中心组学习质量。建好用好理论宣讲共建共享平台,举办在线专题报告会51场,累计收看人次达7800万,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连续9年开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覆盖全省140多所高校,线上活动参与人次累计达1.3亿,不断增强青年理论认同和文化自信。

突出人民至上,丰富文化生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涌现出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电视剧《人世间》《北上》、扬剧《郑板桥》等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创新实施“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建立供需对接机制,统筹省市优质文化资源集中配送基层,覆盖人次达870万。实施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更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夜游项目,实现“创新一项机制,激活一个领域”的良好效应,2024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4亿人次,同比增长40%。

突出融合发展,激活文化动能。坚持把文化作为复合性创新要素融入经济活动,以“文化+”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动产业协同,规划一批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文化产业带、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全省建成国家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9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12家,集聚文化企业超万家。积极推动数智转型,加快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策划《万古江澜——长江文脉大系》数字化项目,开发《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数字化展陈,持续拓展文化产业新空间,着力发展数字文化企业,全省拥有文化类上市企业126家、高新技术企业1824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今年“五一”假期全省推出4400多项文旅活动,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87%,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突出启智润心,厚植文化根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组织策划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强富美高”新江苏这十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大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全网点击量达67亿次,“童声里的中国”从江海之滨唱响全国,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巩固壮大。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引导各地由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持续擦亮江苏“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鲜明标识。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学细悟总书记关于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要求,完善思路、创新举措、优化机制,高质量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

以文铸魂,引领发展方向。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统筹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研究,着力打造人文经济学研究高地,积极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江苏智慧。精心组织宣传,制播大型通俗理论节目《大道之行》、理论微纪录片《共产党人的“心学”》,编写《我们的改革故事》等通俗理论读物,建设新时代公民素养提升资源库,推动优质理论资源直达基层。

以文化人,塑造精神气质。强化文明涵育,深入推进“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广泛开展“道德的力量”先进典型事迹巡演,扎实推进“江苏文明实践云平台”建设,开展“文明微治理”行动,推动民风淳朴敦化。着眼保护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加强对古文化遗址、革命遗址、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用好江苏书院资源,嵌入式建设一批城市书房,着力加强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历史街区保护修复,突出建筑、老字号、地名等城市文化载体,创新开展“读城”行动,引导人民在感悟城市人文魅力中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依托全省1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74个实践所、20897个实践站等平台载体,创新开展优质农产品进城展销、优秀乡村文化进城展演、优秀乡土人才进城展示活动,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以文兴业,增强内生动能。做好“文化+百业”“百业+文化”大文章,构建“4916”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围绕视听、信息传媒、出版和文娱等4大产业方向,打造网络视听、广播电视等9条数字文化产业链,培育16个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把互联网思维系统贯穿文化遗产保护、文艺作品创作、文化形象建构等方面,加强云端文化供给,打造数字文化“百宝箱”,用好“何以长江”数字艺术展等成功经验,推出更多数字化呈现、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产品,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聚焦打造水韵江苏品牌、精致江苏品牌、人文江苏品牌,做大做强长江、大运河、昆曲、民乐等文化符号,围绕在世界有影响力的江苏人和事开展系列创作传播行动,推出更多更具辨识度、认可度、知名度的省域文化标识,打造多样文化IP,助力文化产业“跨界”“破圈”。

以文惠民,彰显民生旨归。聚焦重大题材、重点项目,实施系列文艺精品创作计划,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盘活全省各类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建好用好“云上博物——江苏省数字博物馆”和江苏文物超高清影像库,着力提升藏品“能见度”、文创“开发度”、游客“体验度”,打造一批以小剧场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文化阵地,让人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文化滋养。持续举办非遗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新型文化空间、进商圈等“六进”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组织更多名角好剧到基层、名作好展到基层、名师好课到基层,充分发挥“文艺联络员”“文艺轻骑兵”等各类文艺志愿者的作用,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大菜”与“小炒”相搭配,把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作者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网站编辑: 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