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推荐 >

通江达海 拥抱蔚蓝

发表时间: 2025-07-18      来源: 《时事报告》2025/07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本刊记者 冷 伟 刘曾路 王清欢

在祖国雄鸡的版图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的珲春市,恰好镶嵌在喙尖的位置,是我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与俄罗斯陆路接壤,与朝鲜临江相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珲春这座人口不足25万的边陲小城,在时代浪潮中以非凡的智慧与魄力,书写下通江达海的壮丽篇章,成为我国长吉图先导区的“窗口”和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也是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战略支点。

千帆竞发有珲春

发源于长白山主峰东麓的图们江,在珲春向东南15公里注入日本海。珲春这座不与大海直接相拥的城市,却与海有着难以化开的情结。1860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至图们江口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沙俄,图们江“土”字界碑以下距出海口15公里成为俄朝界河。从此,中国丧失了日本海沿岸领土,珲春也由临海变为近海,人们只能站在离海边十几公里的地方隔岸听涛、望洋兴叹。因对外通道不畅,珲春一度成为吉林省对外开放的“口袋底”。

借港出海,是珲春的一个大夙愿。翻开世界地图,珲春作为中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从海上至俄罗斯、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以珲春为圆心的200公里半径内,分布着俄、朝两国10多个港口,很多都是天然不冻港,其中,珲春口岸距俄罗斯波谢特港仅42公里、扎鲁比诺港71公里。

潮起风来万物春。1992年,国务院批准珲春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边境城市之一。此后,国务院先后批设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珲春出口加工区和珲春中俄互市贸易区。2012年批准成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2018年将珲春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2019年批准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0年批准设立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同时,国家赋予珲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海洋经济、兴边富民等优惠政策,珲春成为全国开发开放政策叠加最多的边境城市,在诸多领域具有先行先试优势。

新时代的珲春紧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在周边国家共同协作下,相继开通了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堪察加海产品运输航线、经扎鲁比诺港至韩国、日本航线;开辟了经扎鲁比诺港至宁波、上海、青岛等地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线路,成为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新通道。

珲春市航务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内贸货物跨境运输是珲春‘借港出海’的业务之一,也就是货物由关境内口岸运至境外海港,再从境外运至关境内另一口岸。”以珲春—扎鲁比诺港—宁波舟山港航线为例,在运输距离上,比现有的黑龙江、吉林两省货物经由大连港、营口港出海,缩短了300至800公里,运输时间节省了2至4天,运输成本每吨节省10至20元。航线有效解决了东北玉米、木材等大宗物资“北货南运”的瓶颈问题,拓宽了东南沿海轻工产品运到东北及内蒙古地区的运输渠道,补齐了吉林省无出海口的短板。

借港远航,通达四海。昔日望洋兴叹的寂寥,已化作今日千帆竞发的壮阔潮音。面向未来,珲春将坚持以海为源、与洋互动、对外开放、向内辐射,以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奋力打造新时代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桥头堡,为吉林振兴发展绘就壮丽的蓝色画卷。

敢为天下鲜

珲春虽无海岸线,却是名副其实的“帝王蟹之都”。2024年,中国餐桌上每5只帝王蟹就有4只来自吉林。

每天早上7点,珲春口岸国门打开,一辆辆满载鲜活帝王蟹、雪蟹等各类海产品的货车鱼贯而入。一位司机告诉记者:“前一夜在俄罗斯深海捕捞的帝王蟹,第二天就能运到这里,称重、分类、标货后便可销往全国。”如今,每年从珲春口岸入境的帝王蟹超过150万只,占全国市场的近80%。珲春口岸已成为俄罗斯帝王蟹进入中国的“黄金通道”。

在珲春,有条著名的海鲜街,街口大门两侧对联“海鲜三国汇;东方最美味”,横批“敢为天下鲜”,充满豪迈与自信。在这条长145米的街上,巨大的帝王蟹模型格外引人注目,大大小小的海鲜店遍布街道两侧并延伸到周边,店内帝王蟹、板蟹、毛蟹、北极贝、扇贝等各式海鲜琳琅满目。2025年“五一”期间,海鲜街单店日接待超100桌。“蟹”逅珲春,已成为全国游客品尝帝王蟹的首选地。

珲春成为不临海的海产城,“无中生有”的秘密在哪里?原来,珲春虽然没有直接的渔业资源,但与之毗邻的俄、朝两国海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主要进口区——俄罗斯远东捕鱼区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是世界性渔业高产区,占俄罗斯海产品总量的80%以上。

2016年,珲春口岸正式被国家批准为进口冰鲜海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据珲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政治教导员关宇介绍,目前,珲春口岸日均进口海鲜100余吨,占每日进口货物的四分之一。为助力海鲜贸易快速发展,珲春相继推出了一站式查验、鲜活产品优先预约通关、延时闭关等措施,有效缩短了海鲜车辆的通关时间。现在,通过珲春口岸进入到国内的海产品,让本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吉林,一跃成为中国的海鲜大省。

得益于成熟便利的口岸通关,国外取材、国内加工、主销国外,“两头在外”是珲春许多海产品企业与众不同的营销模式。走进珲春兴阳水产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穿着统一工作服、戴着口罩手套娴熟地处理加工各种海产品。“我们正是看到了珲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才从烟台来设厂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鲽鱼、鳕鱼等来自俄罗斯,加工后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今年预计产值3亿元。

为了让产业的根扎得更加深厚坚实,珲春市政府主导建立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水产工业园区,吸引了来自山东、浙江、辽宁等沿海地区的100多家加工型、贸易型企业和400多家个体商户“扎堆”发展。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还成立了水产行业协会,抱团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冷链运输、仓储、深加工等各类配套企业,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呈链条式发展。

近海不靠海的“无中生有”让珲春的“海鲜经济”火了起来。2024年,珲春海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80亿元,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就业超1.2万人。

货通天下如繁花

“这款韩国原装进口的电饭煲以跨境电商的形式进入国内,价格相较国内平台更具竞争力,现在销量很好。”当记者走进珲春东北亚国际商品城时,门口销售人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

作为吉林省首家进口商品城,珲春东北亚国际商品城营业面积近2万平方米,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全球甄选进口商品在此汇集,线下体验、线上下单,保税区发货直邮到家,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感直接拉满。“旅游旺季日接待量可达近万人,其中70%是国内游客,30%是境外游客。”该商品城运营管理部经理丁银实告诉记者。

珲春东北亚国际商品城是珲春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的生动缩影。2017年开始谋划发展跨境电商产业;2019年12月,中国(珲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2020年1月,珲春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赋予开展“1210”(保税备货模式)进口业务的权限。自此,珲春市跨境电商发展一路“繁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爱上了中国商品,3C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很受欢迎,珲春顺势而为开通国内首家菜鸟对俄大包专线业务,面向俄罗斯开展31公斤以下货物的快速类物流服务,时间和费用较以前节省一半以上,一举成为目前我国面向俄罗斯计算机、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最快捷、最优惠的通道。开通东北首条跨境电商包裹国际公路运输(TIR)业务,将珲春至莫斯科运输时间缩短3至4天,实现了珲春—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直通车”。构建了珲春跨境电商货物陆、铁、空多式联运综合体系,将珲春至俄罗斯全境邮件时长由20天以上缩短至5天以内,极大提升了企业回款周期。

在跨境电商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珲春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珲春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于2022年8月投入使用。园区吸引了菜鸟、速卖通、京东等160多家国内外电商和物流企业进驻,入驻率达90%以上。

指尖轻点,货通天下。如今,平均每天有3000多个包裹从珲春跨境电商保税仓发往俄罗斯,珲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对俄跨境电商陆路口岸,连续三年陆运过货量居全国首位。珲春跨境电商年贸易额由2018年的43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66.5亿元,成为拉动吉林省外贸增长的新引擎。“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珲春市的跨境电商、互市贸易、市场采购贸易等优势政策,着力打通‘买全球、卖全球、通全球’。”珲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业务负责人李金海说。

从“边疆末梢”到“开放前沿”,珲春以“向海图强”破解了“不靠海”的局限,以“通道经济”激活“三国交界”的区位价值,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产业创新,做强做大了海洋型经济。“勇当标杆、敢为闯将”——这座边境之城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开放”的实践,为内陆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案。

晨曦初露,登高远眺,霞光染红图们江面,也照亮了珲春通江达海的崭新航程。珲春,这枚曾经静卧在祖国版图边缘的璞玉,正以弄潮儿的勇毅,深情拥抱着海洋世纪的蔚蓝召唤。在祖国万里河山的东北角,她以江为墨,以海为韵,以开放为笔,正书写着“通江达海”的壮丽诗篇——这传奇,是图们江奔流不息的浩荡更是时代浪潮中,一座中国城市勇立潮头、向海图强的坚定回答。

网站编辑: 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