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推荐 >

南迦巴瓦下的璀璨林芝

发表时间: 2025-08-13      来源: 《时事报告》2025/08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本刊记者冷 伟 刘曾路 孙艳芳

盛夏的热浪席卷全国,而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林芝市,却像一枚凉爽的翡翠,氤氲着清凉的诗意。

得益于高原河谷、雪山融水和茂密的森林,林芝的夏天就像被精心安排的一样,平均气温基本在20℃左右。这里的阳光,明媚却不灼人,这里的空气,清爽而不潮湿,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山间的微风,吹来了阵阵舒爽,带着松脂与泥土的芬芳。

林芝,藏语音译为“尼池”,古称“工布”,寓意为“太阳的宝座”。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面积11.4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省与上海市面积之和。当地常住人口23.89万人,包括藏、汉、门巴、珞巴等35个民族和西藏人口最少的族群——僜人。

林芝既有藏族文化、门巴珞巴文化、僜人民俗风情,也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最美冰川——米堆冰川,以及西藏首个自然风景类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绘就了林芝这幅雪山碧水、峡谷幽深、古木苍翠、花果飘香的人间仙境。

雪域高原“绿色哈达”

云雾为帘,森林环拥,城在林中,人在画中。

素有“高原林海”之称的林芝,是我国第三大林区,集中了西藏80%的森林。这里原始景观保存完好,森林里,有96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2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博物馆”和“绿色基因库”。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林芝考察时指出,要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林芝各族干部群众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着藏东南这条亮丽的“绿色哈达”。

针对山高谷深、地广人稀的特点,林芝市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2500多人,结合网格化管理,推动“网格—任务—林长”无缝衔接,同时不断探索完善“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气象”等机制,推动林水共治。林芝市投入资金,购买了卫星遥感监测服务、购置巡护无人机、安装火情监测智能终端,建成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中心,形成“天空地人”一体化林草防火监测预警体系。

“我每天的任务是带领乡村护林员巡山,防火患、防病虫、防盗伐、防盗猎、防盗挖、防偷运、防占地、防破坏,一天下来要走几十公里。”林芝市墨脱县格当乡管护站站长扎西次培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祖辈过的是‘刀耕火种’的生活,曾经是‘砍树人’。现在,政府聘我们当生态护林员,我们成了‘看树人’,收入比砍树多挣两三倍。”在林芝,像扎西次培这样的专职护林员还有3300多人,另有群众护林员12万余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已成为林芝农牧民的行动自觉。

“我们还给每棵树发‘身份证’。”市林草局副局长边巴次仁展示二维码名片:树种、树龄、管护人、碳汇量一目了然。2024年,林芝市通过碳汇交易,卖出30万吨林业碳汇,收益1200万元,全部反哺给护林员和村集体。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经过一代代的接续植绿、护绿,目前林芝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66%。2022年11月,林芝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西藏首个、全国唯一的高原森林城市。

美丽巴松措 旦增晋美∕供图

南迦巴瓦下有桃花

南迦巴瓦峰,银冠璀璨;雅江桃花,浪破寒烟。

西藏的春天从林芝开始,而林芝的春天是从盛开的第一朵桃花开始。每年3至4月,当连绵起伏的群山顶上还银装素裹,山脚下漫山遍野的桃花已绵延河谷,那种在雪山冰川映衬下怒放的美丽,倾泻出林芝灿若云霞的春天。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林芝的桃树多为野生。据估算,数量在300万株以上,其中树龄三五百年的随处可见。林芝的桃花花期很长,不同地区可持续观赏达两个月之久。“林芝的桃花,美得刚柔并济,与林芝人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精神气质相契合。”林芝市人大农业农村和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仓琼说。2020年6月,桃花被确定为林芝市市花。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美誉在外的林芝,近年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举办桃花旅游节,通过“赏花+民宿”“赏花+文创”,走出一条把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特色发展之路。

坐落在热门旅游线路318国道旁的嘎拉村,只有33户人家,但桃花之美让这里成为旅游胜地。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看望村民、了解乡村振兴情况。

“这几年,嘎拉村围绕桃花资源做深产业,建设观光采摘园、升级改造农家乐、开发民俗体验项目、推出周边文创产品、制作桃花特色美食,游客体验感、满意度明显提升。”村干部介绍,“2024年,嘎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0多万元,比2021年增长了四成,其中一半以上是生态旅游带来的。”

2025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亲切勉励大家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

除了嘎拉村,巴松措——“绿色的湖”,也是游客观赏桃花后必打卡地。它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静卧在雪峰环抱的深处。近岸处,清澈见底,水波摇曳着嫩柳般的浅碧;湖心延展,色彩渐次深邃,化作温润的祖母绿、沉静的松石青,好像蓝天和森林都融化其中。

对这泓摄人心魄的澄澈,林芝市将其打造成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举办国际山地自行车越野竞速赛、国际漂流联赛、“雪域行者”徒步露营大会……为打造好这一品牌,林芝市创编《大巴松措》《家在巴松措》等“工布江达好戏”234个,出版民歌70首,入选自治区、市非遗项目17个,实施古村落保护开发,以文旅融合绘就风景独好画卷。

千百年来,雪峰、桃花和绿水,只是点缀林芝大地的色彩,而今天,它们成就了林芝的最具活力产业。今年1至6月,林芝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03.17万人次。林芝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自驾旅游目的地”和“最受欢迎生态旅游目的地”。

高山密林跑香猪

藏香猪,被誉为“高原山珍”。

林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永帅告诉记者:“藏香猪,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摇钱树’,村民们养殖藏香猪,年人均增收四五千元。”

“你们来的不是时候,现在猪都到山上去了,晚上才回来。”一个养殖户指着门前空空的猪圈说。原来藏香猪是散养的,它们白天在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山中觅食,晚上回圈后,再喂以青稞、小麦和玉米。

“林芝藏香猪”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奔跑在群山间的30万头藏香猪,已衍生出9大类35种深加工产品:手撕肉干、火腿、罐头……一条5亿元产值的产业链,成了牧民家里的“印钞机”。

海拔高、水温低、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是冷水鱼生长的绝佳环境。在林芝市冷水鱼养殖基地,雪山融水正流入一排排标准化鱼池,一尾尾虹鳟鱼在只有8℃的冷水中摆尾游弋。鱼池中,还有适应高原环境的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等本土品种。

林芝市还通过引入现代养殖技术,推动藏鸡、牦牛的养殖。养殖业不仅能增加收入,还一体促进了林芝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游客来林芝,除了为这里的翡翠山水,同时也是奔着藏香猪火锅、麻辣炒藏鸡来的。

科技赋能、政策浇灌,产业的沃土,正在纯净的山水间茁壮成长。无人机在云端盘旋,手机里的App实时回传土壤墒情;冷链车沿着318国道蜿蜒而下,车厢里码放的松茸、灵芝、藏香猪肉,48小时后便可抵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

合奏的产业琴弦

7月的鲁朗小镇,青稞灌浆。记者跟随“藏粮于技”科研团队走进试验田,只见一株株青稞穗头饱满,谷粒泛着琥珀光。

在米林市羌纳乡的青稞深加工车间,一粒粒青稞被研磨、膨化、低温冻干,变身为即食麦片、能量棒、蛋白粉。广东援藏干部、车间主任李睿算了一笔账:1斤青稞原粮售价3元,做成即食麦片可卖18元,增值5倍;如果提取β-葡聚糖制成保健品,附加值可达30倍。

如果说青稞是田野的馈赠,那么藏药便是雪山的密语。在林芝经开区,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提取车间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淡黄色的“红景天苷”液体缓缓流出。公司技术总监王玮说:“别小看这一滴液体,它是抗高反药物的‘芯片’。”

随着“米林—朗县—巴宜—波密”林果带的铺陈,它奏出2.58亿元的产值,让44个乡镇、395个行政村共享甜蜜。在波密、察隅、墨脱的云雾深处,林芝的茶园,让当地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朗县的核桃、米林的苹果、察隅的猕猴桃,在高原阳光下累积糖分,也在电商云端积累订单。

3年前,如果有人告诉老阿妈次仁玉珍,她家的牦牛粪可以用来发电,她一定以为那是神话。而今,村口那座由福建援藏工作队建成的生物质热电联供站,正把堆积的牛粪变成绿电,点亮了夜色中一排排的路灯。

走在林芝街头,随处可以看到“中国大唐”“中国三峡”“华电集团”“神华集团”等电力央企的巨幅广告,它们在向人们昭告着这里的清洁能源禀赋。

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穿境而过。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在这里劈开了地球上最长和最陡峭的峡谷。它水流湍急,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在50公里的直线距离内,落差竟达到2000米,磅礴的水能资源,世界上独一无二,而正在建设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更是全球水电史上的“巅峰之作”。雅下水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预计达7000万千瓦至81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林芝街头处处洋溢着喜庆。六十载光阴荏苒,西藏各族儿女团结奋斗、改天换地,雪域高原换了人间!

夜色中的尼洋河,倒映着漫天星光。林芝,是一串映射着绮丽风光的珍珠,是一首可以反复吟唱的诗歌……愿你的桃花永远灼灼不谢,愿你的冰川永葆澄澈,愿你的江水永远携带雪山的歌谣,继续传唱人间净土的传奇。

网站编辑: 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