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章烈士故居。本报记者 高振博摄
林木葱郁,鸟鸣声声,走进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秀峰寺,静谧的环境让人很难联想到,当年陕南革命的号角就在这里被吹响…… 1927年春,陕南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大安小组在这里创建。创建者陈锦章和自己的胞弟陈文华、进步青年何蔚然一起,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了陕南大地上。 革命思想的萌发 “陈家当年是富庶人家,从他们的宅院就看得出来。陈锦章也算大户人家的少爷了。”提起陈锦章,当地村民说。 1899年,陈锦章出生于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当年陈家家境富裕,有良田数百亩。有了优渥家境的支撑,再加上陈锦章的父亲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陈锦章结束在当地高等学堂的学习后,192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之后又转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绘画,这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在大安镇烈金坝村陈锦章烈士故居,现在还可以看到陈锦章当年在上海求学时的照片。那时他年纪尚小,面容之中既有陕南人的灵秀,又初具几分革命者的坚定勇毅。 陈锦章在学校专心学习绘画,还潜心研读马列主义思想。1925年,陈锦章被中共上海市西区艺大小组接收为中共党员,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入党后,他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1926年,在“五卅惨案”一周年纪念活动前夕,陈锦章受指派在上海杨树浦等地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参加了各界民众举行的纪念大会及游行活动。活动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显露才智,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 那时陈锦章的生活一面是阳春白雪的艺术创作,一面是激情澎湃的革命工作,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这为他之后在陕南开展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大安小组的创建 1926年,陈锦章大学毕业,接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宁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家乡他主要从事教师工作,并以此身份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春,陈锦章将胞弟陈文华和进步青年何蔚然发展为共产党员,在大安镇秀峰观(现更名为秀峰寺)秘密建立了陕南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大安小组,点燃了陕南革命火种。党小组号召民众“打倒卖国军阀,铲除恶绅地痞,改良农工待遇”,组织学校师生宣传劳工神圣,破除封建陋习。 1927年秋,在西安等地参加革命的刘甲三、周奋扬、周子杰等陆续回到故乡宁强开展革命活动。陈锦章闻讯后,主动与他们接上关系,并肩战斗,在县城发展党组织,建立中共宁羌支部,中共大安小组活动停止。 中共大安小组的成立,使宁强党组织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党小组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高人民的觉悟,冲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枷锁,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8年,因中共陕西省委遭敌破坏、党员花名册被搜到,陈锦章被捕入狱,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避难四川。 此次入狱并没有熄灭陈锦章的革命热情。1929年,他又从四川成都秘密返回了汉中。1930年11月,陈锦章被选为中共陕南特委委员,参与组建汉中“左翼教职员联盟”,积极推广新文化书籍,编印和发行进步刊物,宣传革命思想。 从现在留存的资料中可以发现,当时为了开展革命工作,陕南特委经常开会和办公的地点之一就是陈锦章的住所,党的一些秘密文件和宣传品的编印工作都在他家中进行。 一家11口人的长征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接到中共中央来电,要求集中兵力向西线进攻,以策应中央红军北进。为迷惑敌人,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发起陕南战役,一周时间连克宁强、阳平关、勉县等陕南重镇,直逼南郑城下。 红军占领宁强时,陈锦章带着弟弟陈文华率先参加红军,四处宣传红军政策。在他们的带领下,宁强130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了红军。红军撤离宁强时,陈锦章动员全家三代,包括父亲陈大训、妻子吴家珍、弟陈文华和陈文芳、妹妹陈真仁、弟媳李泽生和宁素梅、女儿陈亚民和陈汉兰、侄女陈青梅在内的共11人放弃安逸生活,举家踏上长征之路。 陈锦章烈士故居讲解员刘艾君每每讲起这个故事,都不禁泪目:“他们为革命做出的牺牲太大了,实在是让人佩服!” 当时陈锦章的父亲已年过六旬,弟媳抱着仅几个月大的孩子,一家老老少少11人,在长征的队伍中格外抢眼。最初,他们一家人还能走在一起相互照顾,后来一家人在广元被整编分配:陈锦章、陈文华、陈文芳兄弟3人被编入作战部队,率先向西开进。当部队行进到土门时,陈锦章12岁的女儿陈亚民,既要守护身患伤寒、生命垂危的姑姑,又要照看妹妹,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含着眼泪,将4岁的妹妹悄悄放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口狠心离开,搀扶着姑姑继续艰难前进。最终,参加长征的11口人,只有陈锦章的妹妹陈真仁幸运到达了延安,其他人均在长征途中牺牲或失散。 新中国成立后,陈锦章、陈文华、陈文芳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陈锦章兄弟等人为陕南第一个中共组织的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点燃了陕南革命的火种。他们整个家庭也将热情和力量都奉献给革命,这个革命家庭的传奇经历是前辈们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奉献的一个缩影,他们前赴后继,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青春,献出了生命!(本报记者 王姿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