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为首页  |  
  2. 加入收藏  |  
  3. 联系我们:010-64054526    010-84039269
首页 > 专题策划 > 建党百年 > 中国精神
弘扬探月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发表时间:2021-12-08    来源:人民日报网站编辑:单良晨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嫦娥四号着陆器。

  国家航天局供图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展出的月球样品。

  刘淮宇摄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月面工作示意图。

  国家航天局供图

  玉兔二号在月背行走。

  国家航天局供图

 

 

  17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贺、令人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22日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历经23天的太空之旅,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稳稳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从嫦娥一号实现我国月球探测“零的突破”,到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我国探月工程不仅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书写了中国的探月传奇,也在实践中凝练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贺电指出:“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探月工程“六战六捷”,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伟大精神孕育于伟大工程实践中。新世纪伊始,党中央高瞻远瞩,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大势,作出实施探月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绕、落、回”三步走总体规划。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计划在2007年实现绕月探测,2013年前后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与巡视探测,2020年前后实现月面采样返回。

  “月球探测是国际宇航界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国航天界深空探测领域的首选战。”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院士说。当我国运载火箭研制达到一定水平、具备进入外太空的能力之后,中国航天人迫不及待地将视野投向深空,要探索更广袤的宇宙,离地球最近的月球成为首选目标。

  千百年来,皎皎明月寄托了中华民族无尽的想象与情感。因此,探月工程又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嫦娥”,象征着航天人将神话变为现实的美好梦想。

  然而,要探索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对当时的中国航天来说,面临着太多的困难与挑战。

  测控体系就是一大难关。“当时我们的测控能力在距地球七八百公里最强,最远只能接收到7万公里的卫星信号。”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回忆,38万公里给测控带来不少挑战,由于嫦娥一号的外形较小,安装在卫星上的雷达体积也不能过大,这成为测控通信的重大瓶颈。还有全新的太空环境带来的种种挑战,这些难题都需要一一攻克。“深空谁也没去过,所有探索都是头一次。”孙家栋说。

  2007年10月24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世界的目光汇聚于此。在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称的高原航天城,“嫦娥奔月”的神话第一次梦想成真,我国探月工程迈出了“绕”的第一步。中国探月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表示,嫦娥一号在轨工作494天,获取了我国首幅月面图像和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高程图、月表元素含量分布图等,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圆满完成“绕”月任务。

  “嫦娥一号掌握了绕月探测技术,初步构建了月球探测的航天工程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千年夙愿,是中国探月‘零的突破’,成为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栾恩杰说。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在工程全线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从2004年立项到2020年收官,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六战六捷”,探月工程圆满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探月精神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

  张克俭表示,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探月精神植根于工程全线17年的奋斗历程,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探月精神的内涵逐渐丰富,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探月精神既是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

  追逐梦想,是探月精神的活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我们的祖先不断抒发着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探索激情。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巡视到月背探秘,从遥感观测到取样返回,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生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探月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探月精神,不仅托起了探月工程,也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增进人类福祉提供了强劲动力。

  勇于探索,是探月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生动体现。在探月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工程全线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勇下先手棋、敢做“第一人”,奋力攀登世界航天科技的制高点。嫦娥三号圆满完成“落”月任务后,作为备份的嫦娥四号,是再实施一次类似于嫦娥三号的落月任务,还是勇闯科学探索的“无人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说:“我们认为应该赋予四号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功能,探索此前从未有人类探测器到达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探月工程稳步向前迈进,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

  协同攻坚,是探月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嫦娥”。探月工程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与回收、地面应用等系统组成,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探月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凝结了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与解放军指战员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全国各方科技资源大力协同、密切配合,集体决策、攻坚克难,树立了协同创新的典范。

  合作共赢,是探月精神的时代特征。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国航天的一贯宗旨。中国探月已成为全球航天合作中的重要力量,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中国方案。作为航天传统中“大力协同”观念的进一步延拓,探月工程从国内各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的合作提升为多国研究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广泛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使探月精神具备了鲜明的新时代特征,承担起了为人类文明发展添砖加瓦的使命。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就搭载了荷兰、瑞典、德国和沙特4个国家的科学载荷,取得了一系列探测数据,各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研究,共同拓展了人类对月球的新认知。如今,中国探月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大力弘扬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实践孕育精神,精神又成为实践的动力源泉。探月精神不仅是探月工程的制胜法宝,也是我国后续推进深空探测事业、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精神密码。探月精神不仅拓展了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还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将为航天梦、中国梦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从月球、火星再到更遥远的行星际穿越,中国航天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同时担任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总设计师。从38万公里到4亿公里,从登月到探火,未知的深空环境、超远距离测控通信、探测器自主着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各种挑战。“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探月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新的梦想,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孙泽洲说。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探月工程将继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近期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对月球极区开展资源勘查、科学研究及技术验证。”完成“绕、落、回”三步走以后,我国月球探测的下一步目标将是“驻”,开展月球科学深化研究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有人和无人两种探测形式将同步开展、互为补充,同步开展‘建站’和‘登月’,即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和实现载人登月,最终实现人机联合探测,科学研究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吴艳华说。

  特别是在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上,我国大力弘扬探月精神中的“合作共赢”,中国和俄罗斯联合牵头倡导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与国际社会一道联合开展论证和建设,目前欧空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和相关国家等积极响应。

  在行星探测方面,天问一号圆满成功之后,还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等探测任务。同时开展太阳系边际探测实施方案论证和小行星防御的论证工作。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力弘扬和践行探月精神,中国航天人必将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版统筹:冯  华

  本版责编:刘诗瑶

  版式设计:蔡华伟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要闻
网络教学
专题资料库
公务员考试
视频
微信截图_20220823102725.png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6260635&encoding=UTF-8&data=AF-HmwAAAF8AAMtUAAAAAQAl5byY5oms5o6i5pyI57K-56WeIOW7uuiuvuiIquWkqeW8uuWbvQAAAAAAAAAAAAAALjAsAhR4e6m4o-FMax_lxfygIjp6Gxk9HwIUVOTDjw_ugyUWqzLBs6b4z3J-mi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6260635&encoding=UTF-8&data=AF-HmwAAAF8AAMtUAAAAAQAl5byY5oms5o6i5pyI57K-56WeIOW7uuiuvuiIquWkqeW8uuWbvQAAAAAAAAAAAAAALjAsAhRszedjIeOYKR1Ni0WXmA7GRZBEdgIUb8f1wj5-F5_mYm72AkKiQpOvTPM.&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