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从《乡愁》到《云彩》
2012-05-22 16:39:00  来源:《时事报告》2012年06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 叶小文

  前不久,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诗与海峡——余光中、朱炳仁诗会系列交流活动”,大家浅吟低唱,一时间“诗人兴会更无前”。无人不晓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现在,又有缘读到大陆著名铜艺大师朱炳仁先生的《云彩》。

  记得2006年的中秋之夜,我应台湾中台禅寺惟觉长老的邀请,参加在该寺举行的5000人盛大中秋晚宴。那一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岸同胞之间的骨肉情、思念情,尤为浓烈、急切、醇厚。大家举杯,邀我讲话,我不禁就念起了《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了∕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到后来∕乡愁是一方小小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皓月当空之时,遥望海峡那头,是怎样的“月圆人未圆”的乡愁?

  惟觉长老也当场以诗回应:“八月十五月光明,东西南北一家亲,慈悲喜舍无障碍,共度佳节再寻亲。”我答,久不通,则生长痛;心长痛,乃因不通。嫦娥尚奔月,一湾浅浅的海峡,岂能如此难通?

  朱炳仁先生的《云彩》这首诗,是特为赠送台湾中台禅寺的一座“同源桥”而作。诗云:“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湖三潭∕我去日月双潭∕西岸东岸∕三潭双潭∕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西湖潭印月∕日月湖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

  说起“同源桥”,是杭州灵隐寺为表达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血脉相连、寄托对兄弟寺庙——台湾中台禅寺的无尽思念,特地请朱炳仁先生打造,专程送到台湾的。此桥,十吨铜铸就,长近十米,洞跨两米。桥上十罗汉熠熠生辉,桥身一侧雕刻着杭州西湖和灵隐寺景观,以及灵隐寺木鱼法师的诗:“西湖桃柳喜逢春,燕子将归认主人。拂面和风生暖意,山光水色见精神。”另一侧雕刻着台湾日月潭和中台禅寺景观,以及中台禅寺惟觉法师的诗:“金桥庄严通两岸,迷悟即在一瞬间。悟时登桥到乐土,迷时寻找桥不现。”

  20061222,我随着这尊凝结着友谊和祝福的金桥,参加中台禅寺迎接“同源桥”七万人群众大会。跨越一湾海峡,历览万重溪山,家国事,乡亲情,随着一桥飞渡,一起涌上心来。桥之用在“通”。无论关山险阻、江河阻断,有桥则可以飞津济渡、跨水行空。佛教认为,桥可以通今生来世、上下十方,所以要修桥铺路,普度众生。

  两岸佛教同根同脉、同出一源。念的是同一本经,传的是同一个法,走的是同一座桥,拜的是同一个佛。念佛的人虽然是“小桥流水人家”,却要成就大千世界的无量功德。隔山隔水不隔音,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海峡两岸之间,更需心灵之桥,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一家人,没有沟通不了的事情,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人度桥,桥度人,度尽劫波兄弟在,度尽烦恼成大觉。觉,就是要走出迷误,“金桥庄严通两岸,迷悟即在一瞬间”。

  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正如胡锦涛主席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指出的,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以桥相通,以诗会友。余光中一首《乡愁》,众人传唱;朱炳仁一片《云彩》,大家瞩目。

  一湾浅水月同天,两岸乡愁夜难眠,朱炳仁赞余光中,在两岸“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海峡隔两岸,不阻云彩飞,余光中赞朱炳仁,是在两岸“飞来飞去的云彩”。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您正在阅览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