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委中心组学习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发表时间:2024-04-19    来源:《党委中心组学习》2024/02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 黄守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了今年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总结了过去一年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这里,浅谈一些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去年我国发展成就来之殊为不易,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去年的成绩单,是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是一份既有显绩又有潜绩的成绩单。《报告》对去年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就作了简要概括。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9万元,实际增长6.1%。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去年的成绩单,是一份来之不易、很不寻常的成绩单,是一份激励当下、昭示未来的成绩单。回顾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多年少有。从国际看,世界贸易和投资低迷,美西方对我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持续加大。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几碰头”,很多情况是历史上罕见的。去年年初,我们在为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而努力。在之后的经济恢复发展中,疫情“疤痕效应”持续存在,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速显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又接踵而至。比如,去年外需出现近些年少有的下滑态势。比如,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能稳住、风险能防住、全年发展目标任务能完成就很不简单,许多方面出现积极向好变化,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更为难得。特别是我们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克服重大困难的宝贵经验。

  去年的成绩单,是一份“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成绩单,是一份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成绩单。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各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报告》从六个方面总结回顾了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包括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从中可以看出,每个方面的工作都有重大的体制机制创新、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总起来说,读懂读透读好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就会对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为什么行、为什么能、为什么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对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乃至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更有信心和底气,因为这背后的大逻辑和根本动因都是一致的。

  二、准确把握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努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党中央对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

  准确研判国内外形势,是正确制定发展目标和宏观政策取向、明确重点工作任务的基础。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等。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显著优势继续保持而且不少方面在不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报告》指出:“综合分析研判,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这是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发展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需要和可能,《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相比,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统筹考虑了当前和长远需要。一是考虑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根据当前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实现今年的就业目标,经济增速需要保持在5%左右。二是考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增速需要保持在5%左右。三是考虑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力量的需要。将今年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与社会各方面的期盼相吻合。同时,制定这一目标也充分考虑了可能性,包括去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态势、潜在经济增速和支撑条件等。今年将就业目标设定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与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相比要求更高,这体现了加强稳就业工作的力度和决心。今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是“和经济增长同步”,与前些年一直提的“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相比,删去了“基本”二字。这贯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分配制度”的相关要求,体现了着力改善人民生活的鲜明导向。今年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定为3%左右,旨在发出积极推动价格稳步回升的信号。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是大局和基础。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各项政策和工作都要着眼于稳。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进是方向和动力,要以进促稳,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必须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否则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今年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报告》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对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了符合实际的安排。财政政策“适度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支出强度总体扩大。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去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另一方面,政府债券规模明显增加。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00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元,还有去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在今年使用。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主要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今年财政保障的重点是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安排2.6万亿元、增长8.8%,适当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三保”底线。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报告》强调,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变,对总量、结构、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加强货币政策总量调节。《报告》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与近些年相比,有两点新变化,即把“社会融资规模”放到了“货币供应量”前面,把“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改为“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前者主要是考虑到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相比,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中的总体融资情况。后者主要是考虑更好统筹实现经济增长和保持合理物价水平的目标。二是加强货币政策结构调节。用好货币政策手段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三是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目前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还有压降空间,要多渠道增加银行低成本资金,完善利率形成机制,降低或减免企业续贷、过桥、融资担保等方面的费用。四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前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同时一些资金存在沉淀空转问题。要着力打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信贷投放窗口指导和监管指引,促进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实际需要相匹配。五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要针对影响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突出问题,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六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快完善激励机制、配套政策、风险管控等相关基础制度。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各有其特定的政策目标,但都要围绕实现今年发展目标来制定和实施,加强统筹衔接、协调联动。同时,鉴于许多非经济性政策对社会预期、经济运行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将其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非经济性政策,如果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收缩性抑制性效应,就要缓出或不出。要建立健全政策统筹机制,发挥好评估、把关、协调作用,防止出现相互掣肘、效应对冲或合成谬误等问题,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在政策研究和制定中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制定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政策出台时要精准做好宣传解读,防止被误读误解。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尺,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总之,要将党中央关于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要求贯穿到政策研究、制定、实施全过程,努力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政府重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任务重、要求高、挑战多,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有力有序向前推进。《报告》提出了十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和政策举措。

  (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报告》对此作出了部署安排。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依然突出,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要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积极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未来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必争之地,我们要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巩固和增强我国数字经济优势。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主体,要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一是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围绕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强化基础研究。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三是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带来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今年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加快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实施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提振大宗消费。推动养老、育幼等服务扩容提质。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薄弱领域补短板,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今年政府投资规模比去年明显增加,要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项目,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近些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持续下滑,2023年降至50.4%。今年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坚决拆除各种藩篱,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措施,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实现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一是推动外贸质升量稳。积极帮助外贸企业降本提效、开拓多元化市场,加大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等支持。要在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着力培育壮大外贸新动能。近年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和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增长势头良好,要给予大力支持。出台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二是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当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低迷、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我们要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三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同时,要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六)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一些领域的风险隐患仍然比较突出。要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一是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落实各方责任,优化房地产政策,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稳妥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同时,要加强粮食、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实现今年粮食生产目标。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二是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是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八)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一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估计在5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顺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县城就业、就学等需要,大力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继续推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二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定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政策文件,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经济合理布局。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是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体系,但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问题仍较为突出,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政府要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要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一是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方面,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约17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民生领域存在人才短缺问题。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就业和社保补贴等专项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措施,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把以患者为中心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生育率快速下滑、连续两年出现人口负增长。《报告》提出了新的应对举措。今年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增长19.4%。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报告》还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作出了安排。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一定能够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书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篇章!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