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基础教育 > 初中 > 时事备考
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能力立意导向
发表时间:2020-05-26    来源:《时事 初中》2019-2020/02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夏静

  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这意味着,今后全国各地的中考将不再有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等重要的备考“指挥棒”。

  那么,取消考试大纲后的中考怎么考?《意见》指出,“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要求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尤其需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一、辨别易混易错知识的能力

  易混易错知识,是学生的常见失分点,也是中考命题为单项选择题设置干扰项的主要切入点。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核心观点精准记忆,同时要有意识地对易混易错知识进行对比,提高自己抗干扰的能力。

  【例1.2019湖北武汉卷】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型民主道路。下列对社会主义民主认识正确的是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B.公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C.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本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时事热点创设情境,旨在考查

  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内涵的准确理解。

  选项A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辨识“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选项B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区分“公民”与“人民”。公民是法律概念,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则是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对一个国家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选项C的设置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核心观点的精准记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又发展协商民主,其中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选项D表述正确,但部分省市在命制单项选择题时常会设计干扰项引导学生区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建构和运用知识体系的能力

  中考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即将教材中不同年级、单元、课中零散的观点进行系统梳理与有机整合,使之形成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样做,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深度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例2.2019内蒙古巴彦淖尔卷】亚里士多德说,“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据此某同学认为,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具备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就一定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法治中国”的知识,评析该同学的观点。

  “建设法治中国”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学习内容。教材内容依照“法治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思维路径展开。

  围绕“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我们可以建构如下的知识体系图:

  根据上面的知识体系图,结合试题材料信息,评析该同学的观点,我们首先要肯定该同学观点的合理之处,即“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因为良法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但该同学认为“具备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就一定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片面的。

  厉行法治除了要坚持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实现良法之治外,还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还要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三、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全国各地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的主流方向。命题者通过精心选取的材料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同学们要学会通过仔细阅读情境材料与设问,善抓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并将这些有效信息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理解命题考查意图。

  【例3.2019陕西卷】70年来,我们走过千山万水;进入新时代,我们仍需跋山涉水。

  材料: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6.6%,较2017年降低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9倍。到2018年底,我国还有贫困程度较深、

  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的农村人口1660万。

  请你根据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你发现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该问题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解决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中,命题者通过选取2018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中的部分数据来创设情境,引导考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发现问题”,要求学生能准确、精炼地提取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蕴含的主要信息,以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本题材料主要反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分析问题”,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层梳理、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材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中的现象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以前有所下降”,揭示的本质是“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二层次中的现象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差距”,揭示的本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第三层次中的现象是“仍有很多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揭示的本质是“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对分析出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如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针对“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必须贯彻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四、围绕现实生活问题进行主题探究的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努力体现课程改革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例4.2019山东济宁卷】近年来,我国快递物流业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意义重大。某校九年级(1)班对“快递物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请你参与其中。

  【我思考】一组的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

  (1)从以上材料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我分析】二组的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

  (2)以上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法律知识?

  【我行动】快递物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该班同学准备以“解决快递物流包装带来危害的建议”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3)请你分别从企业和公民个人角度,提出“解决快递物流包装带来危害”的金点子。(不少于4点)

  本题的考查将知识运用、思维方式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有机融为一体,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探究题。

  (1)问,要求学生能解读出材料中的如下信息:图表中“快递业务量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便捷的网络购物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相关链接”则说明快递包装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体会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法律条文”体现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实行良法之治。“行动观察”一方面反映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另一方面反映公民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问,要求学生分别从企业与个人角度提出对策。就企业而言,可以加快科技创新,改进包装生产工艺,快递物流要减少过度包装等;就公民个人而言,要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不追求过度包装,不乱扔包装垃圾,自觉垃圾分类、分类投放等。

 

  五、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引导促进初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必须基于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有效帮助,使学生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

  【例5.2019江西卷】在“扫黑除恶进校园,平安伴我共成长”专题法治课上,胡警官展示的一幅漫画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1)针对漫画中甲同学的言行,请你从法律角度对其提出忠告。

  (2)请你简要点评漫画中乙同学的行为。

  时有发生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本题要求对漫画中人物的不当言行提出忠告与点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体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

  对甲同学提出忠告,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要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履行法定义务,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对乙同学行为进行点评,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做有正义感的人,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同身边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损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做到见义“智”为。

  

  

  

网站编辑:王志才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