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报告厅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工作重点
发表时间:2023-11-06    来源:人民论坛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壮大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增加值大的新兴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需要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发挥金融“加速器”的强大推力作用,增强宏观政策的协调力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富有活力、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四个面向”,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瞄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技术的最前沿,力争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提高国际竞争力,夯实经济较快增长的科技基础。

  坚持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全面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发展是硬道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是必要前提。“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我国还面临人口老龄化、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诸多约束,离开科技进步的贡献,仅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很难实现高的经济增速。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专利成果转化与美国、德国等创新型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务之急是彻底改变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生产与需求脱节的局面,明确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和资源倾斜力度,促进科技创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率倍增计划,强化科技赋能作用,推动产业数字化、现代化转型,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守住风险底线。首先,摆正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顺畅的渠道和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进入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其次,运用直接融资手段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需要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股权资本、创业投资资本、长期债权资本的比例,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降低经济金融风险。再次,推动金融数字化和金融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模式、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模式、技术改造融资模式,完善产业园区、高新区金融综合服务机制,支持产业龙头、核心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巩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健性。最后,加强金融规划,整合金融资源,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控股集团的金融资源整合作用,更好发挥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风险分散方面的特长和专业优势,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针对企业在不同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定位,及其所处特定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由最合适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更好实现金融功能。

  坚持打好政策“组合拳”,营造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政策环境。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形成政策合力解决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将从以前的要素型开放为主转向以制度型开放为主,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搭建更多低碳、清洁能源、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区域、多边、双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和提升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挥资本的推动和“加速器”作用,优化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致力于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以扩大贸易和巩固产业链供应链为目标,鼓励企业增加跨境双向投资,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充分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涂永红)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