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政策·交流园地 > 宣传动态
时事报告记者走基层丨更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山东省济宁市民俗活动为例
发表时间:2024-03-06    来源:形势政策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时事报告》杂志社 刘曾路

  春节期间,山东济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众多市民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报告旨在调研济宁春节期间开展民俗活动的情况,为其更好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春节民俗特色

  民俗文化日益蓬勃。春节期间,济宁市文联系统围绕“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黄河大集”“我们的中国梦”——文艺进万家等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4000余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曲阜尼山圣境开展“明礼中国年”系列活动,非遗传承火龙钢花、舞龙舞狮、民俗杂技、无人机秀、新春祈福轮番上演;孟府孟庙开园迎宾、非遗变脸、山东琴书、财神驾到等20余项特色非遗活动引进景区,设计背诵《孟子》、投壶、射箭等传统体验游戏,引导游客参与互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梁山县利用县文化中心七大场馆,组织开展“文化润人心 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集中展示吹糖人、插花、葫芦雕刻、面塑、剪纸、虎头鞋、手工编织技艺等非遗项目,搭建学习、体验、交流平台,接待研学游4次,参观人员2.5万余人次。微山县举办南阳古镇运河新春文化节·状元年会,开展鱼鹰表演、渔家婚礼等渔家民俗表演,让游客和居民群众感受湖区过年的浓浓年味。

  城市经济活力升温。曲阜市形成了东有尼山圣境明礼中国年,南有亦乐田园龙行龘龘游园会,中有孔府过大年、明故城夜游和新春元宵灯会,西有黄河大集,北有乡村好时节、畅游慢城的新春文旅大格局,真正掀起了“游人如海,欢乐如潮”的节日盛景,为中外游客和市民群众打造一场地道中国味的沉浸式春节“文化盛宴”。春节假期,明故城夜游和新春灯会日均达到10万人次,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其中三孔景区接待游客56.2万人次,同比增长13.6%;尼山圣境景区接待游客23.1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孔子博物馆接待游客9.5万人次,同比增长53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6亿元。

  乡村振兴高歌猛进。梁山县将“村晚”作为群众大舞台、欢乐嘉年华,充分挖掘基层文艺人才、文化能人,坚持让群众上舞台、当主角,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唱身边事、演身边人、说家乡美,举办大型春节“村晚”系列活动30余场,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微山县举办年货大集、春节庙会、“村晚”等各类文化活动150余场。从小年持续到正月十五,“天天有活动、场场都精彩”,据不完全统计,参与人数达40余万人次。邹城市、太白湖新区也创新“村晚”形式,由群众自愿和社区文体志愿队伍及返乡大学生自编自演,大家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喜气洋洋过大年。

  二、面临的问题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春节期间,济宁依托东方圣城的文脉基调,从三孔到梁山,从古老的庙宇到传统的黄河大集,通过举办春节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拓展文化功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媒体平台,通过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加生动、有趣和易于接受,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但依然存在保护力度不够、传播渠道不多、呈现形式不佳、高水平人才短缺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加大保护力度。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必须顺应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例如,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将古籍、书画等文物数字化,便于存储和传输。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地等场所创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扩展传播渠道。济宁新闻客户端春节特刊“龙行龘龘”,深入报道济宁带龙的地名、路名、桥名等,寻找博物馆、文化馆等带龙的宝藏,寻找非遗中的“龙”作品,寻找历史典故中的龙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全面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应用,将传统文化知识普及给更广泛的受众。比如利用视频讲座、互动课程等形式,让专家学者远程传授技艺,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建传统文化的官方账号,发布相关资讯、活动信息和教育内容,通过话题讨论、线上互动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增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创新呈现形式。春节期间,济宁日报通过短视频营造传播声势,带动了济宁短视频账号的发展,济宁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也应按照“看图说话”的模式,迅速推出融合性的图文报道。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更多科技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

  拓展产业价值。目前,传统文化缺少“向外发展”的意识,应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产业跨界合作,比如游戏产业、影音乐作品,3D打印等呈现形式都是传统文化“可借的船”,拓展其产业价值。例如,可以开发春节主题的旅游线路、文化产品等,更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培养传承人才。现代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人才培养不充分。济宁在2021年印发《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强调引进高水平人才、保障人才、服务人才,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事业。但目前科技助力非遗传承产业成本和收入不成比例。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大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部分材料来源山东省济宁市委宣传部)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