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政策·交流园地 > 宣传动态
时事报告记者走基层丨以高质量经济形势宣传引导好社会预期
发表时间:2024-03-06    来源:形势政策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时事报告》杂志社 赵鸿文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一点就是“社会预期偏弱”,要求改善社会预期,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春节回到家乡辽宁省朝阳市期间,就如何引导好社会预期问题,采取现场交谈、电话采访等方式,与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交流。基层干部群众表示,当前预期偏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应持续加强经济形势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稳定社会预期,增强社会各界信心。

  首先,引导好社会预期,需要发出高层的声音。预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市场主体对未来的判断,会直接影响其经济行为。消费者若是预期经济向好、收入持续增长,就敢拿出钱来消费;企业若是对未来预期正向,就会加大投资,增加生产。政府政策、有关报告、媒体舆论等都会影响社会预期。基层干部群众表示,高层声音是稳定社会预期的“定海神针”,希望有关部门一定要“多发声音”。中央宣传部等部委共同举办的形势报告会是“高层发声”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和途径。这些综合或专题报告,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或者相关部委负责同志来作,有成绩总结,有形势分析,有问题查摆,有举措办法,系统权威、全面深入,对干部群众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了解各项政策、增强底气信心、做好基层宣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几年由于疫情因素,现场报告会举办的较少。2023年底开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济形势系列报告会陆续举办。基层干部群众认为,这类形势报告会是“重磅宣讲”,是“大炮出击”,不是其他形式能比拟的,非常解渴,非常管用,建议多举办,特别是年初和年中的时候、经济发展到了关键的时候。同时,能到现场聆听报告的毕竟是极少数人,媒体报道出来的也只是简单的消息或是节选的内容,想现场听听不到,想看全文看不见,甚至地方和基层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报告会的举办,报告会的效果和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他们也建议,能否像以前那样,报告会内容由《时事报告》杂志社集结成册,下发到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做基层宣讲的人员手中,也可附上二维码,手机扫描观看完整的视频,供干部群众学习宣讲使用。

  其次,引导好社会预期,需要发出权威的声音。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辽宁省朝阳市地区生产总值1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5.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有人表示,自己周边一些人的收入并没有减少,也没有住房压力,节假日出游、餐饮消费也很火热。有乡镇工作人员表示,当前招商引资难度确实加大。某室外广告设计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2023年业务中,个体工商户新开店铺门市的相关业务相比前些年有所减少。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社会预期为何偏弱?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比较困惑,他们希望听到看到权威声音的解读。基层干部群众表示,现在大家更爱通过手机获得外界的信息,了解国内外经济动态。但手机上各类媒体平台多,收到的看到的信息杂,有时让人无法甄别,不知信谁的。一是声音混杂,自媒体、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越来越方便,人人都可以发声,甚至不少主播、编辑自己出面“说话”,既不专业,也不权威,让普通群众无所适从。二是宣传简单,一些融媒体作品宣传解读政策和数据简单化,流于形式,有的只是重新分段,提炼关键语句、重要数字做黑做突出,没有实质内容,讨巧不讨喜。权威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引导人们的理性预期和行为,简单片面的信息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非理性预期和行为。因此,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应让权威部门、权威人士多露面,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所办新媒体多发多报道他们的声音,以理性、专业性的思考,深入分析今年经济走势,全面解读政策出台的初衷,深挖数据背后的涵义,多做纵向、横向的比较,让群众尽可能获取权威、全面的信息,掌握“怎么看、怎么办”的锐利武器。

  再次,引导好社会预期,需要发出基层的声音。这次回乡,我带了几本我们杂志社2023年出版的刊物给大家阅读。其中《时事画刊》里的一篇文章——《小饭馆的春天》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篇文章以北京翠花胡同的悦宾饭馆为报道对象,讲述了这家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的经营变迁,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间差点倒闭,后来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又迎来了“久违的春天”。通过这个小餐馆的经营故事,反映了2023年政府“拼”字当头,主动扶持市场主体,让经济社会跑出复苏“加速度”。大家反映看完后,感觉真实可信,说到心坎里了,确实能提振读者的信心。2024年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辽宁省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打赢攻坚之战动员大会。之后,朝阳市也召开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基层干部群众表示,政府对标市场主体和群众期盼,聚焦突出问题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对改善和稳定社会预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基层干部群众也表示,稳定社会预期,一定要以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感受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媒体也应多报道群众和市场主体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简单地让大家看一些统计上的宏观数字。比如优化营商环境,12345是否能顺利地打通?打通了怎么处理的?反映的问题和事情解决没解决?解决到了哪一步了?身边人最亲切,身边事最有说服力。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小故事宣讲大政策,用小改变反映大趋势,用大众话解读大道理,最能讲出说服力和共情感,有利于社会形成共识,建立良好的预期。

  最后,引导好社会预期,还需要讲究发声的技巧。一是快发声。怎么看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经济运行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中国崛起顶峰论”错在哪里?社会预期偏弱为什么不是缺少政府的强刺激?政府稳预期有哪些新举措?基层干部群众表示,对于这些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媒体特别是当地的主流媒体,应结合当地形势主动设置议题,敢于发声、及时发声,完整、准确地宣传解读中央各项经济政策,这样才能让大家看清中国经济长期的“势”,看到危中之机在哪里,才能凝聚共识,让大家树立信心、增强底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常发声。基层干部群众表示,引导好预期,需要有关部门和媒体经常发声,有机会要说,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说,哪怕是“车轱辘话”也要多说、不厌其烦地说,这就是不断矫正和引导社会预期的过程,也是让社会和地方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央政策的必要手段。三是善发声。交谈中,有人提到某报2024年2月2日的一篇文章——《“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说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当时沪深股市连续下跌情况下,这样的新闻标题“刺激了普通人的神经”,有的微信群里甚至就此引发了热议。这个标题虽然是被采访对象的一句话,也是外国友人的真实感受,但明显和预期转弱的社会面形成了极大反差,微博、微信间转来转去,读者也不会细究标题出处。有人说,标题不如换成中性一点的表达,比如“国外友人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这就提醒我们,在经济敏感时期,社会预期的引导,一定要注意宣传报道方式方法,否则可能会弱化报道甚至被“带偏”,达不到预期效果。

  当前的中国经济,可以说又到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时刻。各类媒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形势宣传,及时、正确、恰当地发出声音,引导好社会预期,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底气,对于我们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格外重要。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