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势政策·交流园地 > 宣传动态
时事报告记者走基层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破圈”——以河南卫视春晚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4-03-08    来源:形势政策网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时事报告》杂志社 牛 娜 林晓楠 张 博

  过春节,看春晚是必不可少的家庭项目。今年,河南卫视春晚在各大平台斩获多个热搜。2021年至今,河南卫视春晚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连续带来刷屏效应。春节期间,我们与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同志进行交流,分析河南卫视春晚及节目特色,总结经验启示与不足,反思地方广播电视台如何出新出彩。

  一、节目特色

  坚定文化自信、创新节目生产。一台节目吸不吸引观众,内容是关键。2021年《唐宫夜宴》热度暴增,证明了电视节目追求流量明星、打感情牌的传统做法已经走不通,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语态和落地方式,比如依托中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以黄河文化为历史坐标,一些节目创作时就选择在黄河的古道边,吸引观众身临其境,跟着节目去深挖、体验文化背后的故事。2024年河南春晚的开头就由一连串的非遗元素串联成画。龙舞节目中,一群踩着高跷的舞者与奔跑着的孩子相映成趣,观众从开始的不解、疑惑到逐渐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河南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搬运工,更是传统文化的深度拓展者,希望通过二度创作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展现文化现象的本质和价值。主创团队高度的文化自信,也为节目创作保驾护航。这几年的节目策划采取“竞争上岗”机制,谁的策划更优就用谁的,打破传统固定团队创作模式。

  把握时代脉搏,以时代表达为未来坐标。彰显时代主题,展现时代大势,是电视媒体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节目主题上,河南广播电视台一直致力于展现新时代宏大的实践创新,比如2021年春晚主题是“当潮不让·你好·牛”。其中,“潮”寓意河南依托“一带一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等勇当新时代弄潮儿;在文化符号上,善于在传统文化人物和事件中找到那些推动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点情节。比如《2023中秋奇妙游》以“月”为引,聚焦各类人群的生活故事和未来愿景,延续中国人千百年文化基因的同时,寻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节目策划上,舞台设计、演员选择、展现形式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表达,如创作团队在文化遗产、文物考古等方面深耕细作,赋予“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鲜明的时代意义。河南广播电视台同志介绍,节目要传达的不是被观赏的中华文化,而是与现代生活共鸣的新文化。去年6月,河南卫视的定位调整为“新时代、新文化”,2024年春晚歌曲《入梦风华》的灵感来源就是女性力量这一社会议题。

  注重技术赋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视文艺是电视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合体。这些年,河南广播电视台从节目内容到形式的升级创新,离不开现代化视听技术,特别是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思路使河南广播电视台打造了多个“文化爆款”,比如创作人员通过AR、VR等技术,让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了出来,严肃厚重古朴的文化经典逐渐成为“新国潮”。大量的AI、AR、三维CG技术、动态捕捉等技术应用打破传统舞台空间的局限,节目样态更多,增加了观众的期待感,比如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做到了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更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2024年春晚的首部贺岁动画《大唐小妹·回家》也是通过VR动画的形式,让流失在国外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唐小妹这个虚拟人物回到了祖国。

  加强国际传播、深化交流互鉴。好故事需要被讲好,也需要被传播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靠的就是用户的自觉转发、评论。河南广播电视台在策划时就围绕移动端的应用场景,将“小屏”传播放在首位策划选题、制作内容,通过精短、直观、便捷的视听传播形态打造长尾效应,长视频提供精品内容,短视频负责拉新、加热,在广播电视平台与社交平台实现流量和口碑双赢。比如歌曲《千里共婵娟》,由身穿汉服的各国小朋友依次在少林寺等文化地标前共同演绎,节目被剪辑成多语种系列微视频在海外多平台密集推出。节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一些节目还会策划一些“小心机”,在社交平台通过话题引领的方式,用受众熟悉的产品交互、故事演绎进行包装,借用海外平台矩阵、知名海外博主、海外传播合作平台等进行宣传,比如2021年6月,《“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陆续开设了“中国节日”“河南春晚官方”,借助YouTube等海外平台,获得更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逐渐深入人心,使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得以充分展现。

  二、经验与启示

  用创新思维满足当代人文化需求。河南广播电视台形成了以优质内容生产来打造品牌、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移动互联传播扩大影响的传播新模式、产业新生态,不仅为广播电视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更打造了优秀中华文化传播的全新表达路径、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创新的期盼和需求、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热爱和由衷自信。在如今的技术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台不仅要考虑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更要考虑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以便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回应其关心关切、符合其审美习惯。

  用年轻化表达呈现新时代风采。记录新时代,为时代前行提供精神力量,回应时代提出的发展命题,是新时代文艺工作最根本的使命。作为这个时代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人心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河南广播电视台关注年轻人的兴趣点、使用年轻人喜爱的节目编排方式,激发年轻人对祖国强盛、民族复兴的自豪感。地方广播电视台可借助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使作品话语体系更加通俗化、年轻化,延续中国人千百年文化基因的同时,寻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用现代科技“复活”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发挥当代价值的根本路径。近年来,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存在形态、价值内涵、传播载体、生产实践等都呈现全新面貌,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团队在节目制作环节大量运用“AR+5G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浑然结合,科技感和现代感共同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载体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形式变革、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链条延长等角度入手,充分发挥科技助力作用,进而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彰显时代价值。

  用“内外结合”打造传播新矩阵。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直播、转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外交部发言人更是向全球推介,受到国外媒体关注好评,特别是多家驻外大使馆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多元化的矩阵传播让中华文化魅力跨越屏幕、超越国界,河南广播电视台也因此成为传播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力量、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和优秀载体。地方广播电视台不仅要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更要注重加强国际传播、深化交流互鉴,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三、问题与建议

  观众流失与收视率下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视频内容,网络平台提供的个性化、点播服务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观看习惯,传统电视的观众基础正在迅速缩小。

  建议:电视台采取创新措施,如开发互动性强的节目格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观众偏好,可以通过收集观众的观看历史和互动数据,定制个性化、吸引力强的内容推荐。此外,通过细分观众群体和增加社交媒体互动,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增加观众互动,设置话题讨论、节目角色互动等,更精准地定位目标观众并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内容持续性创新不足。大部分电视台难以吸引新观众和留住现有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内容持续性创新不足,一些电视节目缺乏新意,重复制作类似主题和模式的节目,难以满足观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如当前河南广播电视台虽然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仍面临由单品牌向多品牌跨越的瓶颈。

  建议:电视台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服务机制,在资金扶持、资源配置上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安排。例如,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原创项目,建立全国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文化节目发展基金,对新时代的文化节目进行专项、定向扶持促进,进而引领推动文化节目的集群形成和奠定“高峰”作品的基础。试行项目制和工作室制,以市场和产品思维撬动内容生产机制,打造有战斗力、有创造力的创作团队。同时寻找合适的平衡点,确保内容既有创新性又符合导向要求。引入跨界合作和技术应用,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创造全新的观看体验。建立有效的观众反馈机制,如在线调查、观众论坛和弹幕留言等,也是指导内容创新和改进的重要手段。

  融合传播有待加强。大小屏互动融合传播对于电视台而言,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充满挑战,电视台必须克服多重困难才能成功实现转型目标。技术创新与应用滞后、内容质量与创新不足、媒体生态失衡、专业人才缺乏是电视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即使是运用数字技术相对成功的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也需进一步探索。

  建议:电视台制定一个全面的媒体融合发展路线图,明确短期和长期的转型目标。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积极探索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内容创作、分发和用户互动中的创新应用,以提升媒体内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重视提升内容创作的质量和深度,特别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性传播,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此外,优化媒体生态至关重要,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的自我调节相结合,促进不同规模媒体机构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健康生态系统。加强人才培养是实现媒体融合目标的基础,建议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培育一批既懂技术又通媒体的复合型人才。

网站编辑:单良晨
分享到:
形势政策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