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为首页  |  
  2. 加入收藏  |  
  3. 联系我们:010-64054526    010-84039269
首页 > 备考资料库 > 公务员考试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指导
发表时间:2021-11-22    来源:《时事报告》2021/11网站编辑:单良晨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已发布。与往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公共科目笔试试卷由两类变成了三类,分别适用于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和行政执法类职位,新增了行政执法类职位试卷。本期对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进行解析,介绍申论考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一、考纲变化及考查特征

  申论科目三类试卷考查考生的不同能力,体现了“干什么考什么”的招录理念。

  (一)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考生以下几种能力 :

  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相关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由这一类职位所属的级别来决定的,对考生的理论功底要求比较高,要求深入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挖掘本质。

  (二)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考生以下几种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对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要求更趋向于执行层面,考查的能力与这一类岗位的工作职能相关。去掉了对材料本质的挖掘,只需对材料进行恰当解释;去掉了综合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能够解决问题和贯彻执行具体工作任务;在文字表达中也更倾向于说明、陈述和阐释,去掉了议论的要求。

  (三)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考生以下几种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理解归纳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对涉及的观点和事实进行恰当的解释,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依法办事能力——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综合运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公共服务能力——能够全面准确了解公众需求和愿望,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和办法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文字表达能力——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其中,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为常规要求,与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差别不大,依法办事能力强调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公共服务能力强调满足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是对解决问题能力与贯彻执行能力在行政执法领域的细化,体现出这一岗位的特殊要求,会成为考查的重点。

  二、命题新趋势

  申论考试时间仍然是3小时,在题量上会与往年相差不大。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与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招录考试题量可能是5道大题,行政执法类的岗位可能会出现在某一大题中设置2个小问总共4道大题的情况。

  在题型上可能仍以概括归纳、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公文写作和文章写作五大基础题型为主。在题型的选择上,三类岗位一般都会选择概括归纳题,通常设置1道题,但是并不一定出现在第1题的位置。除此以外,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职位更倾向于测查综合分析题、公文写作题,综合分析题容易出现“词句理解题”“要素分析题”“评价分析题”等小题型,公文写作的文体类型比较多,需要全面备考。

  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除了综合分析题、公文写作题,还很可能设置解决问题类题目。行政执法类岗位的题型很可能与市(地)级类似,但内容更倾向于行政执法方面,在考试主题上会和行政执法紧密结合,在具体的执法理念、原则,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见的执法措施、办法以及运用新理念、新办法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等方面会有较多涉及。

  在文章写作的设置上,则更倾向于对价值观、理念、思想的考查,多为论证意义、必要性方面的题目。所以考生要多了解我国基层的基本情况,例如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的特点、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多积累政府工作的常见做法,提高对材料的敏感度和作答的准确性。

  三、话题举例——“韧性城市”

  (一)“韧性城市”的概念(是什么)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202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中,也提到建设“韧性城市”。

  在工程力学领域,韧性指“回到最初的状态”,“韧性城市”则强调一座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的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后,特别是在遭受突发事件时,能够凭借其动态平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性,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韧性城市能够快速分散风险、自动调整恢复,从而有效抵御外来冲击和减缓内部灾害。

  “韧性指标”是衡量韧性城市建设水平的一大参考,包括城市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组织动员是否顺畅、治理方式是否有效等,其焦点更侧重在事先预防方面,即强化风险意识,让城市拥有充分准备去抵御“非常态状况”的冲击。越是在全球占据突出地位、具备不可替代的角色功能的城市,其构建韧性城市方略的紧迫性就越强。

  (二)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

  当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其人口、建筑、财富、生产等要素均持续集中。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突发性传染病、恐怖袭击、气候灾害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的共同挑战。面对新变局,一些城市的发展观仍然局限在单纯的“谋增长、快增长”层面,城市的整体安全度大多不在优先考虑的层面。对于可能遭遇的“非常态状况”,一些城市的防范意识仍不够强。

  当前城市建设的短板主要体现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保障方面,这也是左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唯有细化、优化城市规划,方能在外部环境突然变化时,让城市具备强有力的抵御冲击、适应变化及自我修复能力。

  因此,城市建设仅强调“抗灾”已难以很好地应对风险,以“耐灾”为核心的“韧性城市”治理思路,适应了全面提升城市的弹性和安全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尽管各个城市的规模、发展阶段乃至灾害隐患都有所不同,但建设“韧性城市”一定是宏观层面的必然选项。

  (三)如何建设“韧性城市”(怎么做)

  专家认为,从“十四五”开始,关于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信、食品物资等要素的建设规划,不仅会考虑到城市日常生活的需求供给关系,更将考虑在重大突发事件下各种资源的承载力,以提升城市韧性。城市要提升韧性,务必要先提升“柔性”。这里的“柔性”,指的是城市在面对突发灾害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

  简单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应急装备和物资,一座城市可能大多数时间都用不着,但仍然要具备短时间内生产、转产相关物资的能力。这样,危机发生后激增的“弹性需求”方能被有效满足,保障城市资源在短时间内快速供给。防疫期间,国内一些城市能够组织所在地企业在短时间内跨界生产口罩、呼吸机等物资,就是其产业链足够“柔性”、足够多元的体现。

  构建城市链,主要考虑的是当前城市群的发展态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流动已从城市内流动转变为城市间流动,风险防控越发呈现出跨域性与连锁性特点,更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市群之间更需要长效化、可持续地强化政策同步、标准统一、结果互认。通过发挥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的优势,开展城市群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区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资源保障合作机制,统筹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确定管控级别、有效降低救灾成本。

  此外,还要升级信息链,持续提升应急反应速度。下一步,各城市应重点提高5G、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基础型信息设施的区域覆盖范围,支撑信息资源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和协同共享,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评估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供给缺口或冗余,保障重大风险灾害发生时的正常生活。

  锻造心理韧性,构建“软支撑”。打造韧性城市,既要周密布局基础设施、物资储备、产业发展等“硬资源”,也要提升社区组织动员能力,涵养成熟的民众心态,悉心培育公民科学素养,构建“软支撑”。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单位,社区是民众参与韧性城市打造的最直接载体。面对风险时立即展开行动,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复功能,能够对城市的防御、恢复、反弹起到关键作用。

  (四)题目及参考答案

  题目:请结合资料,谈谈对于“韧性城市”的认识。

  要求:全面,准确,分析透彻,450字左右。

  参考答案:“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城市。

  建设“韧性城市”的原因:1. 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如突发性传染病。2. 一些城市缺乏正确发展观,局限在“谋增长、快增长”层面,对于城市的整体安全度考虑不足,对于可能遭遇的“非常态状况”缺乏防范意识。3.“韧性城市”建设能让城市具备强有力的抵御冲击、适应变化及自我修复能力。4.“韧性城市”治理思路适应了全面提升城市的弹性和安全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提升城市“韧性”需先提升“柔性”,即城市在面对突发灾害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具体来说,提升城市“柔性”重在提升产业链、城市链和信息链。另外,打造韧性城市除了周密布局基础设施、物资储备、产业发展等“硬资源”,也要提升社区组织动员能力,涵养成熟的民众心态,悉心培育公民科学素养,构建“软支撑”。

  (赵军洋)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要闻
网络教学
专题资料库
公务员考试
视频
微信截图_20220823102725.png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6244268&encoding=UTF-8&data=AF9HrAAAAF8AAMVTAAAAAQAuMjAyMuW5tOWbveWutuWFrOWKoeWRmOiAg-ivleeUs-iuuuWkh-iAg-aMh-WvvAAAAAAAAAAAAAAALjAsAhQkZzhAxhKk-ULFl6JG3LDbGpiLhQIUbijDkk76JGqAGVlzM5w2oHxkLF4.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6244268&encoding=UTF-8&data=AF9HrAAAAF8AAMVTAAAAAQAuMjAyMuW5tOWbveWutuWFrOWKoeWRmOiAg-ivleeUs-iuuuWkh-iAg-aMh-WvvAAAAAAAAAAAAAAALzAtAhUAh1wPJe5Z3E-1XFniArFLN5KO74oCFFXGDGsNpFs2sxp043dLKGEQtAh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