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申论》试题解析
2011-11-10 15:34:00  来源:《时事报告》
 

  140万考生翘首企盼的2011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于2010125日正式落下帷幕。有大家熟悉的社会热点如“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发展乡村文化”,也有爆冷的题目如“开发治理黄河,传承黄河精神”等,分别作为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以下简称“行执类”)和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综管类”)考试主题。通过与广大考生的交流与总结以及对申论真题的全面分析,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对两套试题进行总结,以期与考生切磋。

  一、2011年国考申论的三大特征

  (一)两类职位,两套试卷,两个主题

  2010年的国考申论大纲明确提出“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当年考试中也首次打破多年命题习惯,首次围绕统一主题,设置了两类试卷。2011年则进一步紧扣大纲,不仅划分了两类试卷,而且试卷的组成材料、考试主题完全不同,进一步突出了考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测查了考生不同的能力。

  (二)紧扣社会热点,深入考察国情、社情

  教育问题历来是百姓关心、媒体关注的重要问题。2010621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突出了国家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如果报考行执类职位的考生平时对该社会热点较为关注,不难发现此次考试的很多材料都是平时报刊杂志频频探讨的热点。由《时事报告》杂志社和华图教育共同出版的《2011年申论材料面对面》的“促进教育公平专题”和“模拟试题六”既对教育问题的理论背景进行了详细阐释,也研制了相关模拟题供考生练习,相信定会对考生作答有所帮助。

  很多报考省部级以上职位的考生纷纷反映,“万古传承的黄河精神”非常出人意料,甚至让人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大纲发布时,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司负责人已明确表示“结合2011年主要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报考人员有关国情社情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测查”,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古传承的黄河精神”这一我国的大国情,成为本次申论考试的主题并不突兀,可答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材料字数增加,组成更加多样

  材料字数上,此次申论考试两类试卷的字数大约有7600字,而2010年国考申论考试两类试卷的材料字数大约为6500字。材料类 型上,在以往的申论材料类型中,往往会对国外的经验做法进行介绍,并要求考生结合我国现实,借鉴国外做法;而在2010年的考试中,不仅横向对比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大河治理开发中的做法,而且纵向介绍了中国古代、当代开发治理黄河的经验;材料语言表达上,文学性和故事性增强,从而更加方便了考生的阅读理解。

  二、2011年综管类申论试题的“变”与“不变”

  正如多次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及阅卷指导工作的成章老师在《2011年度申论典范》中写到的:申论命题的原则是“稳重求变”,不变则枯,太变则死。2011年度的申论考试继续延续了这一特点。

  (一)不变:题量稳定

  2010年试卷结构完全相同,此次申论考试仍是5道题目,其中,第一道题是“给定资料4写到: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第二题是“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第三题是“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第四题是“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宣传手册的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第五题是“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看出,题型丰富多样,全面测查了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变:阅读量和写作量增加

  很多考生考完试的第一感受就是时间紧,这是因为此次考试不仅阅读量有所增加,写作量也有所加大。20105道题目共要求考生书写2100字左右,比2009年增加150字。这也就提醒考生,拿到卷子后一定要先看题目,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做将起到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可以帮助考生迅速确定主题,明确此次申论考试具体是围绕什么内容展开的,从而能够梳理出材料之间的脉络;其次,可帮助考生迅速准确定位重点材料,提高阅读速度;第三,可以让考生边阅读边思考,提高答题速度,比如说此次申论考试的大作文是让考生“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如果考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不断思考材料中哪些内容反映了“黄河精神”,那么无疑将提高最后一道题的写作速度。

  (三)变:题型稳中有变

  本次申论考试的两份试卷,均包含4道大题(5道小题)。综管类的第二题是“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什么是启示,简单而言就是学习积极的经验,避免消极的错误。因此,答这道题考生首先要概括归纳出美国、巴西、埃及政府在治理中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处,其次要给出我国应如何开发和治理黄河的思路。

  其实,如果考生对国考真题比较了解的话不难发现,2008年国考第二题也曾出现过此类题型,题目要求“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通过对比这两道题,不难看出,一方面后者借鉴了前者的出题模式,另一方面表述也更加清晰,这无疑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稳定性和严谨性。

  综管类申论考试的第三题是“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题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材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这道题是一道新题型。但仔细审题的话,可以发现此题虽是打着公文的“幌子”,主要考察的却是考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制作宣传手册是要达到让读者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题目已经给了四个主题,材料也给了相关信息,考生要做的是将材料中相关信息提炼出来,并分门别类放进去。“黄河之水天上来”部分,应介绍:(1)黄河的源头及其流经地;(2)以壶口瀑布为例,介绍黄河的自然景观。“黄河与中华文明”部分,应包括:(1)古代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印记如宫殿、青铜器、甲骨文等;(2)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历史名人;(3)介绍黄河流域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秦腔、豫剧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应包括:(1)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治理情况;(2)介绍历史和当代黄河的开发情况;(3)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思想和做法。“黄河精神万古传” 应包括:(1)指出黄河精神的内容——在治理和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号召人们维护和发扬黄河精神。

  三、2011年行执类申论的“稳”与“新”

  与综管类试卷一样,此次行执类申论试题既延续了之前考试的相关特征,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一)稳:题目更加严谨、清晰

  2011年行执类申论试卷第三题的题目要求如下: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与。(20分)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各位考生如果仔细审题可以发现,不同于往年的对策题,此题实际上有两问,首先是让考生明确给出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其次,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这也就提醒考生所提的对策一定是针对具体的原因提出来的,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看出2011年申论试题的设置越来越严谨和科学,只要考生能认真审题,很多陷阱都可以避免。

  (二)稳:公文依然备受关注

  2011年申论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应能够“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其中公文作为未来公务员常用文体,无疑是考生需要掌握的重点。2010年行执类申论第三题即是让考生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针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草拟一份宣传纲要。同样,2011年行执类申论试卷第二题是“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材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这实际是在测查考生对公开信这种公文的掌握情况。不难看出,虽然此次考试公文依然是考试热点,但此次考试不是让考生写出公文的要点,而是要给出公开信的全文。在回答此题时,考生既要注意公开信的形式要求,如有标题、有称谓称谓 、有落款,同时,考生也要明确一封好的公开信,在宣传中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能促进人们积极参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指导工作广泛开展和推动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公开信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并具有号召性。

  (三)新:考察主题多元

  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纷纷讨论:行执类申论考试的主题究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是“农村文化”问题。其实,此次考试主题是两个,具体而言,前6则材料及3道问题都是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展开,而最后一篇材料及大作文则是关于“乡村文化的衰落和缺失”。这也就对各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进行最后一篇大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审题,明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不能再照抄照搬前几道问题的答案,而是要重新立意。

  通过对2011年申论考试的总结,不难发现此次申论是稳中求变的:一方面,紧扣大纲,考试形式和考查重点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另一方面,申论如何展开,如何结合实际,则对考生提出了稳中求变的更高要求。

  (华图教育集团教研 教研 中心申论研究 研究 员杨桂萍供稿)

责任编辑:王志才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