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中国周边形势及国家安全
2011-12-14 21:36:00  来源:时事报告杂志社
 

    链接一:数字与背景

  我国周边国家众多。我国周边国家共有21个。其中,海上邻国9个,分别为韩国、 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朝鲜;陆地邻国有14个,分别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越南和朝鲜,既是我国陆上邻国,又是海上邻国。

  我国周边人口稠密。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聚居了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世界上11个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5个在我国周边地区。 其中,印度11亿,印尼2.3亿,俄罗斯1.4亿,日本1.2亿,巴基斯坦1.6亿,加上我国 13亿,6个人口大国总计30.5亿人,约占世界人口之半。与发达国家周边地区尤其是欧洲、北美地区的人口素质相比,我国周边地区人口稠密,而且素质较低。人口过多、素 质低、压力大、就业难,必然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周边四邻不稳,地缘形 势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地区历史和现实矛盾突出。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多,如领土(领海)划界问题、战争遗留问题、国内战争问题等,导致政情复杂,现实矛盾突出,冲突不断。目前,世界上最为突出的热点地区,大多数聚集在我国周边。朝鲜半岛问 题、南海问题、印巴冲突问题、阿富汗问题、中亚地区问题、还有我国的台湾问题等, 对我国周边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原因上讲,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有政治、军事原因,也有经济、文化、宗教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但根源主要在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或由它们直接制造,或由它们强加于人,或由它们的内 外政策而引发。

  我国周边国家之间差异性最大。我国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从社会制度上看,有资本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也有封建制的;从意识形态上看,有的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有的是西 方的价值观、人权观,有的是民族主义的价值观等;从文化上看,有东方文明,有西方文明;宗教观上看,有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从发展程 度上看,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有像"四小龙"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有迅速发展、正在崛起和走向复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有阿富汗、尼泊尔、不丹、蒙古、缅甸等经 济不发达国家。我国周边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决定了向一体化发展的艰难;另一方面,又客观地提供了本地区国家之间经济 上较强的互补性和互渗性,以及文化上的互赏性和交融性。

  链接二:政策与由来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已故周恩来总理于19531231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 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翻开了新的一页。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1949 1230日)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41日)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和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作为都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需要在和 平环境中建设各自国家的邻邦,中印两国有着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共同基础。但是,两 国关系中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等。

  19531231日至1954429日,印度政府派遣代表团在北京与我国政府进行了 关于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多次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 和平共处"(措词后来有改变,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 利";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的发言中,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 权和领土完整")。1954628日,中印双方发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该声明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外交文件中正式倡议将该原则作为指导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思路。 其基本含义是:第一,主权属我;第二,对领土争议,在不具备彻底解决的条件下,可以先不谈主权归属,而把争议搁置起来。搁置争议并不是要放弃主权,而是将争议先放 一放;第三,对有些有争议的领土,进行共同开发;第四,共同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合 作增进相互了解,为最终合理解决主权的归属创造条件。 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一 直存在不同主张。中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一贯立场的前提下,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同日方达成了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的谅解。19781025日,邓小平 同志作为国务院副总理访日,在同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会谈中,邓小平同志强调双方在 钓鱼岛问题上要以大局为重,谈不拢,避开比较明智,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够,我们下一代人总比我们聪明,总会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979531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来华访问的自民党众议员铃木善幸 时表示,可考虑在不涉及领土主权情况下,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同年6月,中方 通过外交渠道正式向日方提出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的设想,首次公开表明了中方愿 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的立场。

  3.睦邻,安邻,富邻

  "睦邻、安邻、富邻",是温家宝总理于200310月在巴厘岛参加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所作的"中国的发展与亚洲的振兴"演讲中提出来的。演 讲中,将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进一步概括为"睦邻、安邻、富邻"六字方针,向亚洲邻 国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考虑。这是我国领导人 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方针的第一次具体阐述,是对近年来 我国周边外交实践新的概括和总结。

  "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 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安邻",就是积极维 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这一政策的意义有二:一是强调睦邻、安邻、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二是强调"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是与睦邻周边政策联系在一起的,是双头并重的。

  链接三:历史由来

  1.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拥有最长陆地边界的两个邻国。上世纪中期,中苏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到逐步恶化乃至边境武装冲突,再到僵冷、对峙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双方商定从19799月下旬开始,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副 外长级的中苏国家关系谈判。

  第一轮谈判于1979925日至1130日在莫斯科举行,因双方存在原则性分歧而 没有成果。此后,因为苏军入侵阿富汗,谈判被搁置延期,直到198210月才得以恢 复。从198210月至19886月,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经过了六年 12轮的磋商。期间,我方指出,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驻扎重 兵、武装占领阿富汗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此后,苏联开始从蒙古撤军和阿富汗撤军,并表示愿意做出努力以帮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在消除三大障碍出现明显进展 的前提下,1988年底和1989年初,两国外长完成了互访,并发表了中苏关于柬埔寨问题 的九点声明。

  1989515日至1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戈尔巴乔夫同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进行了 历史性会晤。邓小平将这次会晤概括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戈尔巴乔夫对此 表示赞同。访问结束时,中苏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中苏《联合公报》为两国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既不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盟关系,也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僵冷对抗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睦邻友好、互利合 作关系。

  2.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在美国的控制下,长期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1952年, 日本政府在美国的促压下,同台湾当局缔结所谓的和平条约,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 制造两个中国,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严重障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方针指引下,中日民间外交蓬勃发展,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进入七十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 松访华,中美关系打开了正常化的大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日本国内产生重大影 响,包括执政党在内的日本各党各界要求恢复日中邦交的运动空前高涨。在此形势下,中国就恢复中日邦交提出三项基本原则。第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坚决反对任何两个中国、一 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等荒谬主张。第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坚决反对台湾 地位未定论和策划台湾独立的阴谋。第三,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19729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同田中角荣首相举行了 多次会谈,就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协议。929日,两国政府首 脑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 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政府宣布,为了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

  在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 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规定;双方决定 从19729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政府间的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协定为目的的谈判;决心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 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至此,中日得以恢复正式邦交。

  3.上海合作组织组建过程

  上海合作组织由"上海五国"发展而来。中国和前苏联长期存在着领土和边界争议,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原苏联长达7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变为中国与俄、哈、吉和塔四国的共同边界,中苏双方一对一边界谈判,变成了以中国与俄、哈、吉、 塔四国的边界谈判。1996426日,在各方已就边界问题达成原则协议的基础上,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江泽民、叶利钦、纳扎尔巴耶夫、阿卡耶夫、拉赫莫诺夫首次聚会上海,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庄严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 任的协定》。1997424日至25日,五国元首又相聚莫斯科,签署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在这两次会晤过程中,各国所表现出来的睦邻互信、平等协 商的精神,让五国元首一致认为可以将这种会晤继续下去。从第三次的阿拉木图会晤开 始,会晤的主题已由加强边境地区信任逐步扩大到五国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等各个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由于五国元首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因此这一合作进程后来被冠 之以"上海五国"的称谓。

  20016月,"上海五国"诞生五周年之际,"上海五国"成员国元首和乌兹别克 斯坦总统在该机制发源地上海举行会晤。六国元首首先签署联合声明,吸收乌为机制成员,之后共同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该文件宣布,为更有效地共同利用机遇 和应对新挑战与威胁,提升相互合作层次和水平,六国决定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2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会晤,签署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该文件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新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

责任编辑:杨小虎
相关报道